刘一飞 段泥合欢 “只画鱼儿不画水,自信此中有波澜”
有这样的想法由来已久,现在回想紫砂壶数百年来,最经典的壶式,能被人广泛记住的,唯曼生十八式,曼生壶能流传百年不衰,很大的原因,归结于陈曼生等文人的篆刻,设计。八十年代后,紫砂壶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鼎盛,直至今天,我越来越觉得,紫砂壶在器型上的表现,创新,有点穷途末路了,大部分的创新,以低质,媚俗的表现手法来迎合最初级的受众。不可否认,紫砂壶在技术细节上,又达到了一个巅峰,精而巧,但穷极于工,似乎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欧洲的工业技术,3D打印机的普及,使我们的手工艺,如果仅仅在细节表现上,会不堪一击。博物馆可见的紫砂泰斗顾景州,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作品,便可做的比顾老更精细。然而,这是我们作为紫砂从业者追求的吗,非也。
为什么我会觉得,紫砂文人化,文人壶是趋势,而且不光是宜兴当地,更多的应该会是以当地制作壶胚,由其他地方,其他行业的,可以使书法家,画家,篆刻家,都参与其中,对于双方来讲,都是一次突破创新的机会。现代行业讲究团队合作,我个人认为,紫砂行业,单打独斗的时代差不多要过去了。
今后我们把玩一把壶,可以从诗书画印壶结合起来,壶作为一个载体,综合体展现出来,当然,壶型的设计和选择,要贴合所要表达的意思。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马虎。按照这样的标准,制作出来的壶,我们可以欣赏书画家的字,画,篆刻家的刻绘,包括壶底的落款,风格,紫砂壶制作者所理解的器型。一把壶的整体把玩性,得到极大提高,对于收藏这个概念,因为每把壶更加的绝无仅有,意义更大。
刘一飞 子冶石瓢 “竹梢微动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