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孝行中国”孝文化传承公益工程在北京启动。笔者以为,该工程的启动,有助于弘扬孝文化,有益于帮助人们强化“孝念”、端正“孝行”。
当前正值清明时节,此事更能触动人们关于“孝”的感念。清明祭祀先人,无疑是后人尽孝、弘扬孝文化的一种形式。应该说,“孝念”“孝根”每个人脑中都有、心中都存,但在“孝行”上,有的人还有认识偏差。笔者原来有个同事就认为,清明节不回老家扫墓,就是人生最大的不孝。他每年清明节都要请假回家扫墓,没有获批,还闹情绪。毋庸讳言,清明时节,有条件的回家扫扫墓,确实是对已逝亲人的一种敬重,自在情理之中。若实在回不了家,也不必过于自责愧疚,毕竟还有很多替代办法可寄托哀思、表达孝心。进一步说,尽孝需要在清明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有所表示,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平时对长辈、对老人点点滴滴的关心照顾,“子欲孝而亲不在”多少带点悲剧色彩。换句话说,把“孝行”体现在平时、融进日常生活显得更为可贵、更有价值、更富人情味。
尽孝,关键在于有心。有心之人,时时处处事事都会尽孝。其实,老人、长辈对晚辈也没有什么过多或过分的要求,多数时候只有一些小心愿,只要晚辈心中有数、时时牵挂,他们很容易感动、满足。在点滴生活中尽孝,不可忽视三个要素,即:懂得感恩,懂得顺意,懂得惦念。能做到这“三个懂得”,就是很好的孝行。
一言以蔽之,尽孝贵在平时。把“孝”融进生活点滴,更有人情味。(李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