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帽壶”源于元代瓷器造型,因口颈形似藏传佛教僧侣的帽冠而得名。明洪武、永乐年间十分流行,有青花以及釉里红僧帽壶瓷器传世。紫砂“僧帽壶”始做于明末,在借鉴瓷僧帽壶基础上,充分运用复杂的紫砂泥片镶接工艺,形成了六方棱形壶式,与紫砂古朴的胎质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顾景舟的“僧帽壶”多为调砂作品,周身珠粒隐隐,不务妍媚,朴雅肃穆。全器由二十多块泥片镶接而成,结构严谨,轮廓清晰。身、颈、盖均为六方棱形,方中寓圆。鼓肩,下腹内敛,造型凹凸有致,亭亭玉立。口盖隐于帽沿内,任意调动,均严丝合缝。钮作莲子状,曲线有致的鸭嘴形流置于腹肩颈部,与盖面平齐,与飞鋬相呼应。
顾景舟曾创作过“高沿矮身”和“矮沿高身”两种款型的“僧帽壶”,在泥片的镶接、线条的处理等细节处展现出精湛的工艺技巧,鬼斧神工,妙不可言,把紫砂的“形、气、神”诠释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