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宜收藏 ——剑瓷龙泉】之兰宗民

  • 日期:2020-07-24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 龙泉,山水清明之地。“诗画江南最高峰,烟雨瓯江第一城”,作为著名的中国青瓷之都、中国宝剑之邦,龙泉自古人文昌盛,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陶瓷界唯一的世界“非遗”——青瓷,自古以来享誉盛名的国家级“非遗”——宝剑,是龙泉人祖祖辈辈的骄傲。龙泉宝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坚韧锋利、刚柔并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中华第一剑”。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其中“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宋代五代名窑。

龙泉,山水清明之地。“诗画江南最高峰,烟雨瓯江第一城”,作为著名的中国青瓷之都、中国宝剑之邦,龙泉自古人文昌盛,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陶瓷界唯一的世界“非遗”——青瓷,自古以来享誉盛名的国家级“非遗”——宝剑,是龙泉人祖祖辈辈的骄傲。龙泉宝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坚韧锋利、刚柔并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中华第一剑”。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其中“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宋代五代名窑。

 一方水土一方人,龙泉古来人文荟萃,钟灵毓秀,青瓷与宝剑的从艺者中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此次“龙泉文化之旅”走进大师园,走进青瓷博物馆,与青瓷工艺美术大师、宝剑铸剑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深入大师们的百年老字号、制作工作室,亲身体验青瓷、宝剑的完整制作工序以及背后的文化价值体现。第一批采访了郭家兴、徐殷、兰宗民、严少英,细细欣赏他们的作品,听他们讲述故事,体悟文化艺术价值。

兰宗民

男,1976年出生于青瓷文化传承地龙泉上洋,中级工艺美术师,龙泉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龙泉青瓷百年老字号“蓝义丰瓷坊”第四代传人。

“蓝义丰瓷坊”始建于清代,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生于青瓷世家的兰宗民,自幼受前辈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小研习龙泉窑历代青瓷造型工艺特征及名贵釉料配制,其作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无论在釉色还是在器型上均属上层,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年轻一代的佼佼者。

兰宗民:听“蓝义丰”讲述百年故事

    在龙泉青瓷宝剑苑家家户户的手工作坊里,有一家很特别,叫“蓝义丰”。这是有着百年历史的青瓷世家。

    初见,现在掌门“蓝义丰”的第四代传人兰宗民,隐约透露出一种从内而外的质朴。今天,正好是兰宗民准备了几个月的作品要烧窑的日子。这对兰宗民而言,值得期待的。

在柔和的灯光下,展厅里铜牌上的“蓝义丰”三个字,古朴厚重,似乎就在默默讲述着那段百年故事。

“蓝义丰”以釉取胜

参观“蓝义丰”展厅陈列的大大小小几十件青瓷作品,内心有一种美的震撼。不说话,静静观赏灯光下的九龙香薰、荷叶盖罐、乳丁鼓、龙杯、祥云文房、出戟尊等,总觉得这些器物的釉色在表面流淌,青翠欲滴。莹润、浓翠、淳厚之感,就是“蓝义丰”对青釉之美的追求。

兰宗民拿起一块青瓷残片,厚厚的一层釉色,从不规则的横切面观察,釉色醇厚光滑。“釉色,就是青瓷最大的特点。”兰宗民这几年研制的青釉又有了新突破。当场一只出炉不久的茶盏,釉色的细微变化,都让兰宗民感到惊喜。他说,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试验配制一种新的釉色得几十次上百次。而他研究配制的釉料在当地非常有名,甚至一些作坊直接拿去制作青瓷。

“雨过云破天青处”这句诗的最佳阐释,就是兰宗民青瓷作品的釉色。无论哥窑还是弟窑,瓷器釉色均饱满醇厚、青翠滋润、再加上经典传统器型的搭配,堪称精美。难能可贵的天青、宛如翡翠的梅青、通透如玉的粉青,如此独特的釉色在兰宗民的青瓷作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釉,其次是型,也就是器物外在的形式表现。”兰宗民说,他的作品一般都是采用传统器,但他并不拘泥于古代,而是推陈出新,在一些造型、装饰、纹饰上也会有创新研究。比如他创作的一整套《祥云文房》。文房自古有之,祥云纹饰也较传统,但是兰宗民加入了青瓷的现代审美元素,尤其是笔架的造型,婉约清雅,远观仿佛一朵祥云。

而说起兰宗民的“工”,没有一些懈怠,细腻、娴熟。从瓷器色彩、纹饰、到材质配料、造型,在兰宗民的手里,都显得那么统一而精美。近两年来的10多件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在青瓷界,他为“蓝义丰”增光添彩并赢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蓝义丰”从何而来

“蓝义丰”这三个字,沿袭上百年。“蓝”,与“兰”相通,指兰姓,温文尔雅、谦谦君子之姓。在兰宗民的太祖建厂初期,主要创作以“兰花碗”为主,当然也是祖辈寄予了后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厚望。义,义气,君子之气,公义善举,是兰家祖辈留下来的优良美德。兰宗民说,太祖兰继武平生乐善好施,崇尚“仁义”二字,也是号“仲秋”之意。当年崇本校长周家隆曾为太祖题词:“君之忠厚,名溢城乡;君之谋事,遂无不藏;君闻善举,乐以解囊。”丰,丰富、富足、丰收的美好愿望。殷殷切切的希望,作为第四代传人的兰宗民,尤感历史责任、家族责任重大。

光绪三年,即1877年,生于闽北浦城县富岭一个普通家庭的兰继武,就是兰宗民的太祖。在他22岁时,由于社会动荡,就带着妻儿举家迁到了浙江龙泉西乡。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扎根生活,并非易事。但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土壤肥沃,让兰继武舍不得离开。他尝试着开了一个酒坊,辛苦经营,生意慢慢好了起来。说起太祖为何从办酒坊到办青瓷作坊,兰宗民说:“许是那时生活在龙泉西乡那批青瓷艺人对青瓷传统工艺的热爱与执着感染了太祖。那时,这批艺人守在简陋的瓷窑旁,生产白底兰花碗,制作仿古青瓷,每天沉浸在这种创作中。”

“蓝义丰”创办不久就在处州(今丽水)大水门开了一个门店,专售青瓷碗。釉色丰润、品相精美、工艺娴熟的“蓝义丰”青瓷碗在当时生意红火。直到民国15年,兰继武正式创建了“蓝义丰”瓷厂。

四代传承,一脉相传

“从太祖开始到祖父、父亲,一直到我,历经四代,我们兰家的制作技艺算是一脉相传,传承有序。”这是让兰宗民无比自豪的。祖父兰木生作为“蓝义丰”第二代传人,子承父业,毋庸置疑,在他的经营下,“蓝义丰”成为当时当地响当当的名号。据《龙泉瓷器一厂厂志》记载,解放前“蓝义丰”瓷厂年产青瓷碗达到了11万只,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养活了一批工人。

父亲兰孝林在解放后参与公私合营,继续从事瓷业生产与发展,后公私合营企业合改组为地方国营龙泉瓷器厂第五分厂,1963年改为第一分厂。

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兰宗民才从父亲手上传承了高超的制瓷技艺,那时候他才中学毕业,爱上了青瓷。“父亲不仅手把手教我,还让我母亲以及身边的制瓷师傅勤加指点。”在兰宗民的心里,真正跟着父亲学习的那两年里,配料、成型、修坯、装饰、素烧、装窑、烧制等各个环节,父亲皆是严格要求把关,直到他能独立完成。

聊天中,笑而少言的兰宗民,反而有一种淡然,正如他的号——“乐平”所蕴含的意义。以自己的号命名“乐平瓷厂”,建立龙窑一支,专用龙窑烧制青瓷,那是在1997年,这在当代是为数不多的。直至今日,兰宗民用自己的实力让“蓝义丰”重新焕发出生命光彩。去年年底,“蓝义丰”成功被认定为第五批“浙江老字号”。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