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掇只壶名称的由来

  • 日期:2024-02-27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简单来说,“掇只”就是“罐子”,那些盛油盐酱醋的小罐小坛。当初的制壶艺人,不过是仿照日用的小罐制成壶身再装置上流与把,一件掇只壶便由此诞生了。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热爱和推崇。其中,清道光年间的紫砂大家邵大亨创制的掇只壶更是被誉为传世经典,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大亨掇只壶

大亨掇只壶

邵大亨制作的掇只壶的鲜明特点在于其古朴端庄的造型,壶底设计有圈足,壶钮为扁珠,整体气度凛然。邵大亨巧妙地平衡了点线面的比例,使得掇只壶在视觉上显得协调而富有美感。因其独特之处,业内都习惯性地称之为“大亨掇只壶”。

掇只壶

朱叶新制、刘全洪刻 掇只壶(孤品)

那么,你知道这一壶型为何命名为“掇只”吗?

紫砂壶的命名在壶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对器形特征的准确表达,还承载着制作者的情感、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传统上,紫砂壶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仿其他器形、沿袭传统、修正演进等。

一种常见的命名方式是仿效其他器形,可能是模仿陶瓷、铜器、玉器等的形状,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延续。这种方式通过命名将紫砂壶与传统文化进行关联,弘扬传统工艺的同时注入新的艺术元素。

另一种方式是沿袭传统,即使用一些历史悠久的、流传久远的壶型名称。这种命名方式将紫砂壶与历史文化相联系,为其赋予一种传统的、古老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岁月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

还有一种方式是后人修正拔高演进,即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演变,形成新的命名。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又注入了当代的审美理念,使紫砂壶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感。

掇只壶

彭耀年制 掇只壶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传世作品的壶名通常都是经过认真推敲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被广大艺术品爱好者所接受。因此,确实应该避免错误传扬,以免对紫砂壶文化造成误导和不良影响。

掇只壶

赵志轩制 掇只壶

掇只壶这一壶型历史悠久,但关于“掇只”名称的由来,却众说纷纭:

1.有一种说法称,宜兴当地人将“掇只”叫做“得子”,乃是将duō发音为dè的缘故,于是有人认为“掇只”蕴含了“多子多福”的寓意。

2.也有人经考证后认为,“掇只”是“掇抧”之误:掇,意为阖上壶盖,只,则为掀开壶盖。

3.另有一种解释称,掇,有摞起来之意,而只是指单个的,“掇”、“只”合起来意指摞成一个的壶。

紫砂壶是宜兴特产,紫砂壶名必与宜兴方言有紧密联系。真相到底如何,到宜兴去,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掇只壶

汤先武制 掇只壶

在宜兴方言中,“段”、“团”、“潭”发音相同,这使得在书写时有可能因为同音而引发混淆。识泥但不会书写的制壶先辈们口传心授地讲述泥的名堂,而不识泥而会书写的文化人则记录泥的名字,导致了“段泥”、“团泥”、“潭泥”等各异的名词存在。实际上,通过实地了解,可以发现“段泥”、“团泥”、“潭泥”实际上都指的是同一种泥料。

“掇”,在宜兴方言中是“堆放在一起”的意思。宜兴方言中多有与“掇”有关的词,如:“掇绣球”(抛绣球)、“木掇鼓”(制壶工具)、“掇掇紧”(夯实)、“掇背”(捶背)、“掇杀人”(打死人)、“酱油掇只”(酱油罐)、“掇罐”(装东西的陶罐)……“只”,在宜兴方言中同“子”,“杯只”即杯子,“酒盅只”即酒杯,“洽团只”即吃丸子……

掇只壶

吴澄制 掇只壶

由此,简单来说,“掇只”就是“罐子”,那些盛油盐酱醋的小罐小坛。当初的制壶艺人,不过是仿照日用的小罐制成壶身再装置上流与把,一件掇只壶便由此诞生了。

虽然关于掇只壶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宜兴方言和文化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刻和本土的理解,将紫砂壶与当地生活、语言联系在一起,为这一传统工艺品注入了更为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