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有句略虚无主义的话:“茶无定味,壶无恒型,适者为珍。”
如果要说直白一点,那就是:你开心就好。
如果要说的深沉一点,那就是:花钱买个我高兴。
按照这个思路,其实也就能提两个点:
1. 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壶?光货?花货?筋瓤?
2. 你喜欢喝什么茶?绿茶?红茶?功夫茶?
从市场面能考虑的问题也就这两个。
当然,凭这两点来看来紫砂这个产业,显然是不够的。撇开手拉坯、注浆壶不谈,单就从产品这边,如何来看紫砂的品质呢?
顾云峰作品《全手静香》
一、做工和造型的因素
一把紫砂壶,从一百多元到几万元,其中悬殊的价格,除了做壶人的职称、泥料的差别外,就是工和型。
爱好花货的,讲究一个拟真度,越像越精,则越好越妙;爱好光货的,则讲究对称性、外轮廓线的过度。另外还要通过各个部件的比例去体会其形式美,如果这种艺术性传达不出来,赏壶者体会不到,那么这个作品就算是失败了。
所以可以说,在高端紫砂中,光货的鉴赏难度比花货更大,行家都会看走眼。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不知道值不值得入手的时候货比三家是最靠谱的。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正如徐秀棠大师所说:“上假壶的当,只因真壶见得少。”这话虽没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甚至有些不负责任,但道理是对的。在实体店买壶时从各个角度做个对比,熟好熟差,那就高下立判。至于差价值不值,那全凭自身估量。毕竟有钱难买心头好,自己开心最重要。
庄玉林作品《扁六方》
二、泥料的考量
1. 泥料本来的品质
劣质泥料,暗、闷、僵;
优质泥料,温润、凝重、古雅。
2. 生坯烧结时的火候
欠火,无光、毛糙;
过火,板结、暗淡。
要说彻底能搞清楚泥料这个问题,恐怕您得到宜兴专门找个炼泥的师傅,并且准备好“中华”“五粮液”,三顾茅庐拜他为师,才可能弄懂其中奥妙。(有人要说这不是废话吗,如果能这样,我还看你文章干嘛?!请息怒,继续往下看。)但是,最起码的常识还是要懂的,比如:怎么辩证的看紫砂泥料的好坏?不同紫砂泥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紫砂泥的种类主要有紫泥、段泥、清水泥等等,这些泥料的吃温、颜色、收缩比等特性各不相同,烧制完成后也是各有特色,益茶性方面也是各有千秋。就好比香蕉和葡萄都是水果,但你能说香蕉和葡萄哪个好吗?
同种泥料又有高低之分,这里的高低主要是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来区别。比如,原矿料比外地料要少,价格也贵;再比如,朱泥中的大红袍、段泥中的本山绿等等都是非常非常少见的泥料,对应的价格也都让一般壶友望洋兴叹。
再比如类似、如何辨别化工壶、泥料常有的特性等等这些问题。
张顺洪作品《秦古壶》
三、装饰性
对于这个装饰功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是绘有浮画,那么刻绘一定要根据壶的特色进行创作,同时不能太跳跃。壶上的字好画好,壶的价值和品质也高,如果图不应景,那壶的价值也会直线跌落。话说在掇球上刻个米老鼠总是不合适的。总而言之一句话:刻绘要贴合壶的本身。
桑黎兵作品《丰收时节》
四、功能性
紫砂是日用品,我们是拿来喝茶的,不是当佛像供着拜的,必须要考虑其适用性。经常看到人说:“一把紫砂壶口盖怎么晃动呀?好壶的标准就应该是口盖严实的!”
如果是抱着“买来供着”的心态去玩壶,这个观点我不去否定(现在都至少烧二次,想严密点整下口,其实也简单)。但如果是用来喝茶的,那你的茶叶很容易卡子口和盖子之间,这时你就必须停下来清理,不然就盖不下去。想想看,你每次往壶里加水、每次换茶叶都要满怀忐忑地去盖盖子,如果不行还得拿起来,拨弄干净了再盖上,这是件多么繁琐的事情啊。
鲍廷博作品《束柴三友》
至于玩家经常遇到的“流口水”现象,这和紫砂壶各构件设计、搭配有关系,如果将其原因归结于口盖不严密,这是外行才说的话!相反,假如太严密了,稍有茶叶卡壶口,既便能盖下去,流口水更厉害。
去年有一则关于紫砂遗珠的新闻,一伙小贼到某紫砂门店,看上了一把紫砂茶壶,便升起了偷窃的想法,而这一幕完整的记录在了掌柜店里的监控器里,据店主称丢失的茶壶并非名贵的紫砂壶,而是普通红泥制成,仅值百元。因长期把玩,壶的外表温润光泽,几个窃贼很可能以为自己的茶壶比较名贵或者是古董,这才下手偷窃。
所以说紫砂壶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若要真懂紫砂壶,还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