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是躯壳 思想是灵魂 文化是生命
“纯手工”不是好紫砂最高境界
前不久,有壶友在某电视台的一期颇具收视率的节目中高呼:现在“丁山能找到的好壶越来越少了”,因为“纯手工”的壶越来越少了。此语一出,立即在紫砂界引起强烈反响。究竟什么是“纯手工”?使用了模具是不是就意味着开动了“复印机”?一把好壶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对于由此引出的一系列问题,专家学者、壶友藏家、紫砂工艺师、紫砂经营者等展开了深入而激烈的探讨。
“纯手工”概念重在炒作
现在市场上极力炒作的紫砂“纯手工”制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借助任何模具,完全靠手工来完成的一种制作过程。
但是说到紫砂的制作,就不能不了解紫砂独有的制作工艺。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教授堵江华介绍说,现在一般对所谓的“手工壶”和“模子壶”,其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壶体由泥条拍打或泥片镶接后直接成型;后者是用泥条拍打或泥片镶接再用预先制作的石膏模子准型后成壶体的。所谓“模子壶”实际也是要完全用手工完成。两者比较,制作过程中有部分区别,但制作方法及制作过程的略微差异和最终作品的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
他说,用泥条拍打或泥片镶接是紫砂器自身独有的成型方式,由明朝从供春到时大彬期间的紫砂艺术家不断摸索、总结到成熟后就一直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成立了紫砂厂,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在厂领导和以顾景舟大师为代表的艺术、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借鉴一些其他陶瓷行业的成型方法,总结出了用石膏模具搪坯整形的壶体成型方法,以使壶体造型更周正,更利于达到理想的形体设计。应该说这也是紫砂成型方式的补充和完善,也是紫砂生产发展中的一种进步。
对此,资深藏家“北京老壶”宋双才表示,“有关市场对所谓‘纯手工’的炒作,我在2003年就曾经写过一篇‘博文’——《狗年一声吼,枪毙‘纯手工’》。其实,我‘枪毙’的是‘纯手工’这个词。因为按照科学的讲法,所谓‘纯手工’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而已。甚至有人教条地说,‘我们的壶都是用手做的,怎么能说我不是用的‘纯手工’呢?’所以‘纯手工’这个定义,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表示,作为一个紫砂壶来说,所谓“纯手工”制作和局部借助模具制作的壶,二者只是手工技艺难度大小的问题。但是对饮茶生活来说,没有质的区别。人们在紫砂的发展中,在饮茶文化的需求中,还需要丰富多彩的造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以“只有‘纯手工’的才是最好的”这一个标准来衡量。
他介绍说,有些造型用纯手工,不借助一点模具,是无法规范、无法制作的。历史上很多名家,包括顾景舟大师制作的很多紫砂壶造型,比如他与高庄先生合作设计的“提壁壶”,在肩部和底部就是使用了模具的。而张守智本人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合作的“曲壶”,如果不借助模具,也根本制作不了。所以完全强调“纯手工”,就限制了紫砂造型的丰富多彩;完全强调“纯手工”是有局限性的。
赏壶应坚持多元化标准
现在在市场上,所谓“纯手工”的壶才被称为“艺术品”,而且价格要比“模具壶”高出很多倍。很多制壶人为了强调自己是“纯手工”制作的,刻意在接缝处留下明显的痕迹,或者壶身故意制作得不是很规整。难道,这样的壶就美了吗?就值得收藏了吗?“市场上有100元一把的‘纯手工’成型的壶,也有15万元一把的‘模具壶’。”这是紫砂界人尽皆知的道理。
堵江华说,有些对紫砂壶制作生产过程不了解的人会认为“手工壶”做得慢、产量低,误认为“模具壶”用“模子”一压就完成一个壶,产量会很高,所以认为“手工壶”应该比“模具壶”更有价值。实际上决定产量的不是成型方法而是作者的主观思想。一个熟练的紫砂从业者如果没有艺术追求,可以一天拍五个十个身筒甚至制作完成;一个艺术大师也可以用数天、数月或数年去精心构思一个理想的形体,制作一个母模后可以反复审视以求尽量精美,然后以此作为辅助只做一件作品!前后两者的价值如何评判呢?
宋双才更是强调,“纯手工”不能作为赚钱的由头。他说,还有人认为,借助模具就会大量复制。实际上,即使是用了模具,在紫砂的艺术创作中,精修成分占了90%以上。这种精修的重复,是不可能的。比如汪寅仙做“曲壶”,每把都不一样,都会有新的思想、新的情感注入。艺术品创作用了模具,并不等于简单复制。同时,这种简单复制作为艺术家来讲,其本身也是排斥的。艺术构思重复次数多了,就会降低其艺术水准。所以他也不会借助模具大量复制自己的作品。
决定作品价值或意义的不在于成型方法。张守智表示,衡量一件紫砂作品的好坏,标准应该是全面的。比如,首先要看其材质,材质要没有污染,观感和肌理要好,视觉心理和触觉手感都要好。其次,就是造型的艺术水平,反映出的作者的修养。第三,是做工,如果没有好的做工,造型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同时,收藏是应该有目的,还是为了欣赏。作为一件工艺品,紫砂壶首先应解决功能问题,要实用;其次在观赏上,要给人精神上的满足。如果强调“纯手工”制作的,造型不好看也不是好作品。现在一些人出于商业的目的,认为什么东西越难就越好。而越难的,不一定艺术水平越高。要从文化价值上,从整体上来衡量。无论是实用品、艺术品都是要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作者的文化修养在自己作品中的体现,才能够通过作品达到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
制壶人张子威更是一语道破紫砂壶的内涵:“工艺是其躯壳,思想是其灵魂,文化是其生命。”
强调“纯手工”意在打假
“由于‘纯手工’壶的价格要大大高于‘模具壶’,所以现在有的制作者会刻意将‘模具壶’上的模线修掉,再用脂泥制造一些手工的假象,大赚黑心钱。”紫砂经营者李少峰说。“现在的紫砂壶市场概念炒作太过。” 藏家郭舒东表示,其实争执“纯手工”与“非模具”的意义,主要在于紫砂打假。
由于现在市场一片利好,一些做壶人因为眼前的利益过于浮躁,为了迷惑消费者,把模具壶修饰得像纯手工壶,当做艺术品高价销售;而有些商家明知是“模具壶”,还硬在不明就里的买家面前吹嘘是“纯手工”制作,将廉价商品卖出高价。这其实反映出的,都是一个人品道德、商业诚信的问题。
对此,藏家们高呼:“玩就要玩一个‘真’!无论‘纯手工’也好,无论‘模具壶’也好,请让我看得明白。”
其实,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要选出心仪的紫砂作品,除了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多看、多听、多学,多与业内资深人士交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外,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优良的市场环境建立的问题。
宋双才说,什么样的壶用模具整过形,什么壶没有用模具,有的很容易判断,但现在市场上花样百出,更多的壶不仅仅大多数玩壶的朋友看不明白,甚至对一些做壶的人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判断准确的。
这个时候,就应该体现出一种规范的、诚信化的经营。我们要求经营者在卖壶的时候,应该出具一个发票,说明这个壶是怎么做的。如果买了以后,经过可靠的途径证明,这个壶不是卖家所声称的这种制作方式,可以退货,可以索赔,可以追求责任。这在商家进货时是要弄清楚的,要承担责任的。没有明确的判断,商家在卖壶的时候可以说“不知道”。可以说,“我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做的,您自己看着买”。就像拍卖会一样。但是最重要的不能撒谎。不能明明不知道,还愣说是“纯手工”;也不能明明知道是“模具壶”,愣说是“纯手工壶”。那就是欺骗。同样的,做壶人在出让自己的作品的时候,也要在开写的证书中明确写清此壶的成型工艺。如果事后被证明证书内容不符合壶的成型工艺,则买家可以追究其欺诈责任。所以,这些情况可以通过制度上的完善而避免的。
本篇文章由【淘壶人】www.taohuren.com整理编辑来源于互联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