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买老壶怕被骗?看六点断年代

  • 日期:2022-08-19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在紫砂收藏圈,许多壶友对老壶情有独钟,爱好收藏历代名家大师的重器,希望捡漏明清、民国等年代久远的稀缺品,但市场上常有商家为谋己私利,用做旧假壶冒充稀有老壶,令不少藏家苦不堪言。

一方面,由于紫砂器流传的时间并不算久,相关的著述与文献较为稀有,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少之又少,各大博物馆的藏品也很有限,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由民间代代相传而来,可供判定参考的资料并不多。

另一方面,由于民国初年,众多紫砂高手被聘往上海,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了精心仿制,烧制出了难以统计的仿名家款作品。这些仿品的水平极高,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也使得老壶年代的鉴别更为困难。

吴云根《大犀尊壶》20年代

那么,紫砂壶的断代真的没有方法可寻吗?该如何鉴别呢?

多年来,经过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潜心研究,结合近年来出土文物的印证,总结了一些断代方法,具体可从以下这几方面来综合考察:


1. 看文献

如果一把壶流传有序,能从文献中找到明确记载,就能知道其制作年代。如《茗壶图录》、《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虚斋名陶录》、《七十三壶图》、《阳羡陶说》、《阳羡砂壶图考》等典籍著录,记载了自明清时期的著名砂壶,对于断代有重大帮助。


李宝珍《全手传炉》20年代初


2. 看胎质

明代时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糙,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使得壶体表面失光。明末清初的泥料仍然较为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

至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略显干枯。


范大生《三友》清末民国


3. 看泥色

明代的泥色多为紫色、红色,而清代的泥色则较多,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常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点” 或“桂花砂”。

民国以后,紫砂的色彩变得更为丰富,出现了墨绿、黑色等。而现代的紫砂茶具讲究原料与颜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铜器造型,就用仿古铜颜色的泥砂进行制作。


汪宝根《全手线圆壶(焐灰)》民国时期



4. 看造型

明代的手工紫砂壶式样较少,多为圆器、筋纹器。壶体多为提梁,有硬提、软提之分,无足、宽平底,光素而少华丽,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清代初期砂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部分民间实用型壶类形制小巧,以短流嘴、小耳柄居多。

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识增多,附加的装饰也更多元化,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唐凤芝《全手鱼化龙》民国中期


5. 看工艺

明代创始期的壶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时期,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

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仅将壶放在同窑中套烧,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内壁薄厚不一。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故胎质较为疏松。

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

范洪大《松鼠葡萄》民国时期


6. 看款识和铭刻

款识和铭刻,同样是断代可借鉴的依据之一,可从中得知其产生的年代,制壶者、使用者的信息等。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而不同时期,名家大师的款识也不尽相同,需对其有一定了解,才能有效甄别。

吴云根《竹节提梁》30年代中叶

综上所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壶,在砂料、造型、工艺、款识、装饰等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壶友们可通过掌握紫砂壶鉴定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时期名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工艺手法,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鉴赏层次,来判定老壶年代,鉴别其真伪,远离紫砂壶收藏的陷阱。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