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陶都日月长 壶中乾坤大中国宜兴砂泥张紫砂传承人张集大

  • 编辑/作者:淘壶人
  • 日期:2018-08-11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 文/杨莹 1 太阳奔着大地而去,是因为心中有一团烈火。他握着这把亲手创作的天地之吻 紫砂壶对我说。原来,热爱制壶的他,不仅壶的泥料上、造型上有讲究,起名也是一种艺术。且不说天地之吻的壶嘴与壶体的过渡线条如何自然、圆柔、浑然天成,单是泥料就用了黄龙山底槽青,为了表达出太阳与地球亿万年永恒的爱恋,这把壶犹如沙漠之中的一颗大树,见证了太阳亲吻大地带来万物生机。特别是太阳与地球的热恋之火,点燃了大树的顶端,壶钮的形态如同一小束跳动的蓝色火焰,在光线中散发幽幽光芒。动与静、激情与本真、自然与生态等

文/杨莹

1

"太阳奔着大地而去,是因为心中有一团烈火。"他握着这把亲手创作的"天地之吻" 紫砂壶对我说。原来,热爱制壶的他,不仅壶的泥料上、造型上有讲究,起名也是一种艺术。且不说"天地之吻"的壶嘴与壶体的过渡线条如何自然、圆柔、浑然天成,单是泥料就用了黄龙山底槽青,为了表达出太阳与地球亿万年永恒的爱恋,这把壶犹如沙漠之中的一颗大树,见证了太阳亲吻大地带来万物生机。特别是太阳与地球的热恋之火,点燃了大树的顶端,壶钮的形态如同一小束跳动的蓝色火焰,在光线中散发幽幽光芒。动与静、激情与本真、自然与生态等境况全部蕴藏在这把巧夺天工的"天地之吻"中。

他就是中国宜兴砂泥张紫砂传承人,河南师大美院兼职教授、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系兼职教授张集大。张集大又名张雪大,字荣。1967年出生于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宜兴。集大的父亲曾是国民党人士,在日本侵略南京后隐居宜兴的山野乡村埋名制陶,后来成为江南有名的砂泥张。父亲五十多岁才生下集大,对这个独苗男丁非常喜爱,一有空闲就扔一块砂泥给他玩。慢慢地,受到砂泥张掌门传人熏陶的张集大,特别热爱砂泥,每当他看着一坨坨寻常泥巴在父亲的手中变成一把把精美无比的壶时,他就特别兴奋,小小的紫砂壶给他带来的艺术享受是无以言表的。

陶都日月长 壶中乾坤大中国宜兴砂泥张紫砂传承人张集大

张集大13岁那年,在亲友的帮助下,被推荐到国家级山水大师白丁门下学习其山水画,深得老人喜爱。许多国家美术大师到白丁先生家串门时都喜欢上这个爱画画的机灵少年,主动交流和指导集大,使他尝到白石门下以及多门派的风格,并结交了多名忘年交的朋友。1986年,张集大在宜兴徐悲鸿大师纪念馆成功举办了个人书画展,他的画透出简单、清雅与浓郁的乡土色彩,不知不觉将人带回乡村生活。这种乡土风的书画竟然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赞赏,徐悲鸿先生的妻子廖静文女士看后,挥毫写下的" 览美食而思乡" 这六字当中更是充满了对张集大鼓励。

如果说玩砂泥、塑器、画画开展览,这些都是张集大青春的亮点,那么制陶则是他华丽转身。1988年从江南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张集大一直从事砂泥品的创作设计工作。在实践中,家人长辈全身心投入、倾心力教,加之少年的集大玩塑器时有幸得到过当代花器泰斗多次悉心指导,对花器造型颇有扎实的功底,成年后的他,又多次受到了顾景舟等大师的亲临指导,学习了多方位的制壶绝学,使张集大的壶艺不断升华,并在国内外享有盛举。

陶都日月长 壶中乾坤大中国宜兴砂泥张紫砂传承人张集大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评论张集大的作品"集翠添新笋,紫艺出新芽"。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陶瓷学高级教授凯文凯莉博士(kaven·tkivlve) 一行来到宜兴,观看了张集大全手工制陶过程后,赞叹不已,当时就用英文题字以深表赞赏,他们的合影照片至今仍然挂在工作室。让人不由地展开想象,十一年前,凯文凯莉博士的眼眸怎样与这里玲琅满目的陶碰撞出火花,一把把紫砂壶将她内心的火焰点燃,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涵盖深厚的文化底蕴,绽放着中国光芒。

陶都日月长 壶中乾坤大中国宜兴砂泥张紫砂传承人张集大

2

人到中年的张集大长得斯文敦厚,中等身材配上小平头,深邃的目光,严肃中自带幽默,几杯茶下肚,谈兴渐浓。他说,关于喝茶,他比较喜欢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在《满庭芳· 绍圣甲戍暮春与周熟仁试赐茶》里的意境,"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不要总以为茶水以深沉安静为好,雪溅紫瓯的点茶法冲注更鲜活,更有生命力。这紫瓯指的便是紫砂壶。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就是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所以又名宜兴紫砂壶。宜兴人喝茶,享受慢生活由来已久。

事实上,宜兴制陶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得更久。人类从起源开始,就和泥土有着化解不开的渊源。远在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就发明创造了陶器。从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制陶技术不断改进。相传春秋时范蠡与西施曾在宜兴制陶。晋宁年间都曾有精品传世,明清年代,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更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明珠。随着历代名家大师的造诣和赋予其书画呈现的文化内涵气息,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不断上涨,成了极具收藏价值的"古董"。紫砂壶包容着中国传统的雕塑、诗词、绘画、金石、篆刻等技艺,渗透着艺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为。

"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张集大告诉我,在宜兴陶都,从事陶瓷艺术的名师很多,古往今来,多少诗书画家为陶吟之咏之。从供春、时大彬、陈鸣远等到裴石民、朱可心、顾景舟,哪一个站出来不是陶都响当当的名片。这些人对陶发自内心的热爱,影响到几十个、几百个,乃至成千上万的陶都人,刮起了特有的"家家做坯、处处皆窑"的陶都风。就在数以万计的手艺人进行机械化生产,多品种的陶瓷基地在宜地四处开花时, 张集大却反其道从之,坚持紫砂壶造型创作,做手工原创的壶。他用笔与手相结合续写人生的传奇,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集大陶艺》,创办了砂泥张紫砂研究所。

走进砂泥张紫砂研究所,满架的书籍,制壶草图随处可见。一把超过人头高的寿桃提梁壶让人眼前一亮,这把巨壶是张集大耗时六月用泥六百公斤做成的,壶身似鼎,以圆弧线条构成,力求浑圆饱满。壶盖和壶身上雕刻着桃枝桃叶,意味着健康长寿的寓意,壶背面提写着"惠风和畅"。墙壁上则挂着他和当代书法、美术大家的合影,玻璃橱窗中,几案上,百余把造型各异大小不等的紫砂壶,颜色或棕或褐,从实用到装饰,从粗朴到雅致……,构筑成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

陶都日月长 壶中乾坤大中国宜兴砂泥张紫砂传承人张集大

隔壁的工作间里,张集大在办公桌上现场制陶,他把日光灯悬得低低的,灯下,用双手噼噼啪啪敲打着黯沉的紫砂泥。第一次亲眼看到柔软的泥土在陶艺家的手下,经过锤熟,拍泥片,围身筒,搓流把,魔术一般变成一把壶。我很惊奇,见证砂泥蜕变的全过程,仿佛看到了泥土于无声处开出的花朵。张集大说,做壶真的像等一朵花开,每一个步骤都非常关键,比如选泥,市面上的砂泥三六九等,好的砂泥捧在手中能摸出玉的质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说的就是这个理。

陶都日月长 壶中乾坤大中国宜兴砂泥张紫砂传承人张集大
陶都日月长 壶中乾坤大中国宜兴砂泥张紫砂传承人张集大

再比如工序,一把好的紫砂壶是要经过几十上百道工序才能够最终成型。做工精良的紫砂壶表达着创作者的思想,更具有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神"、"气"、"态"。 接下来就是镌刻在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及印款,好的镌刻甚至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镌刻,会大大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收藏性。 烧窑是最后的点晴之笔。做好的壶在入窑时经过烈火焚烧后,才会有恒久的光泽和美丽。再美再精致的拉坯成型器物,只要再遇上水,瞬间又会回到一摊泥。

陶都日月长 壶中乾坤大中国宜兴砂泥张紫砂传承人张集大

3

和张集大聊久了,越发感觉他是个多才多艺之人,绘画、古家具研究、古树名木创作、制壶更是一绝。他不仅博学之广,每一样都拿得起放得下。张集大认为,做壶无论什么大家,专业出身很重要。好的壶并不是模仿出来的,模仿是经不起历史沉淀的。譬如闻名的贵妃壶,公主壶,文旦壶,线条流畅,周身圆润,光滑得如同绸缎。但有的壶不一定越光越好。比如张集大自制的记录太行山游记的"攀登壶",壶身雕刻着小动物,有写意、有抽象、有写实,还有着拟人化的趣味性。双手抚摸着壶身,传递而来的是一份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

陶都日月长 壶中乾坤大中国宜兴砂泥张紫砂传承人张集大

泥砂张传承人设计名木及古树题材的东西非常拿手,甚至活灵活现。原人民日报总编、大诗人徐放说,赏析张集大别具一格的制壶艺术的同时,不难发现他这种题材在制壶中蕴含的深意。集大把现代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传统的制壶艺术之中,以自己的理解实践着对紫砂壶的探索。他创制的紫砂壶,激情荡漾、春意盎然,总是诉说着对生命的热爱。从中让人在玩壶之同时感受艺术人生,并领悟和谐安详、热情奔放、绚丽浓烈和志高意远。张集大的心愿就是用紫砂泥创作出一件件流芳百世的原生态精华作品,来呼呼社会热爱地球、热爱生命、保护古树名木,从而保护了生态平衡。

张集大到底是学美术的科班出身,随便拿一支笔作画从来不带相皮擦。他好像有一个画不完的世界,随手一涂,几笔一勾,老树、枯枝、昆虫、水果……从纸上婷婷袅袅,跃然而出。颇有着现代审美意趣的线、面、色立体的有机融合,也有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造型,细细品味,满溢着诗情画意,充盈着艺术张力,暗含着他对现代人文的精神的理解。比如《常青松》《密友组合》《紫檀木桩》等,由于多年来遨游祖国的河山胜景,赏析了举不胜数的名木古树,像山西太原柳巷中的三棵唐槐,就是受太原地方政府邀请为之创作太原龙城三唐槐为题材的纪念壶。

张集大在创作中很自然地以写实之手法留记了三唐槐的关键特色,以及一些依附生存的动物、昆虫,很自然地运用了领悟到的制壶语言。所以,徐放老先生称赞他的作品热情奔放,壶身热闹非凡,少有留白,手法爽快,用泥色大胆。他摒弃了传统制壶空灵悠远的境界,营造出极具现代气息的新制壶形式。这种深意张集大在时尚和传统之间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平衡。他手下的一草一木,有动有静,在传统工艺上得到了升华。张集大始终有一种张扬自我的品性,意景动态布满整个壶壶面,无论是情趣还是绚烂,它们总是与空气和阳光一起生长在这个艺术空间,他对紫砂壶创作的实践,来源于他对艺术生活和艺术真谛的感悟。

从捏泥制成陶器,壶不仅仅是一个喝茶的器皿,也不单纯是精妙的艺术品,壶是有生命的,它融和了紫砂艺人执着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壶也有思想的,它赋予了紫砂艺人独特的审美和生活情趣。张集大在作品空间处理上强调无形流动,在色彩上注重对比与和谐,在分枝系列中有疏简和充盈的对比协调,在枝叶与昆虫动物制作手法有激扬与静止的交融。他在壶艺中也配诗,也常让收藏家定制传统壶,他重视壶形中表达自已的情怀,他喜欢微小的细节,喜欢用一叶松针、一粒葡萄、一枚蜥蜴等细节来诠释了他对紫砂壶的深情与热爱。

4

对于生活,张集大一向是安静多于疯狂,内敛多于激情。他每天做壶从来不感觉单调,他对徒弟们说,砂泥看上去简单,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这是要耐得住寂寞的。然正是这种内功,养出了他不疾不徐、气定神闲的大度涵养和独立的精神风骨。他犹如一把古老的空壶,壶壁吸附着茶气,日长月久,空壶里注入沸水便有茶香。就张集大而言,紫砂壶已经不单纯是物了,它就是揣在怀中的一把乡土,也是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一段乡愁。每一把紫砂壶都有故事有灵魂,无论脚步走多远,只要砂泥的一声呼唤,心灵便像是装上了翅膀。

1994年,张集大的亲伯父,原国民党黄埔军校毕业的张来宝老先生悄悄回到宜兴,邀请侄子到台湾发展。张伯父愿意为张集大创办世界一流的工作平台,使他得到更好更深的深造。但张集大心系本土,他认为没有比宜兴更好的地方使他留恋了。闭上眼睛,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让他入梦,特别宜兴砂泥,他爱之入骨。他决心利用本土资源更好地突出砂泥之原味,从大处讲,为地方争光、发热,从小处来讲,也是人生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1996年,张集大真正承接了家人砂泥张主持工作的任务,继承了砂泥张的遗志,为砂泥张事业承前启后,使得砂泥张名誉更加响亮。

这十多年来,张集大结识了许多获国家级大奖的艺术名人,与清华美院博士生导师、国学大师李荣胜因陶结缘; 2000年,作品《大容天》壶在第二届中国( 国家级) 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优秀奖",并被被台湾同胞收藏于台湾博物院;2001年,作品《松鼠葡萄》壶在" 宜兴紫砂艺术澳门交流展" 中获得银奖,同年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 优秀奖",电视台争相报道;2004年,《高瞻远瞩》苍松壶在海峡两岸( 福建) 优质农产品贸洽谈中国( 福建) 茶叶博览会茶具大赛中获金奖,人民日报作了专题报道;2005年,《和平世界》花壶在中日韩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精品名壶展中获特别金奖,其壶被日本友人收藏回国。

2007年,在第四节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徐放老先生,看上一把小型花器壶,非常高兴并收藏。当时就题写了" 茶香养心" 赠之并一起合影留念。立即通知人民日报编辑前来作了专题访谈。2009年12月创作的紫砂壶受中国新华社发表杜论,由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财经频道专题报道。2010年上海民间艺博会上,张集大制的自控提梁获得特别金奖。博览会获金奖;2012年北京紫砂精品博览会《紫气东来》杯获最佳创新奖;2013年被江苏省电台推荐为著名紫砂工艺大师;2014年在北京《, 扬眉吐气壶》获金杯奖;2015年创作的《福茄壶》在海峡两岸三地紫砂高层学术交流会中荣获《金奖》等等。

5

在很多人眼中,张集大总是一身中式对襟衫,一把壶在手,颇有古时贤达雅士之感。来朋友了就起身泡壶茶喝,没有人来,他能呆在工作室半天半天的不挪板凳,有种既在江湖,又在闲隐的感觉,这种生活让周围的人很羡慕,纷纷说他活得潇洒。其实,张集大自父亲去世后,就感觉自己像一棵老树,在繁华与寂寞、俗世与文艺之间活着,树根在泥土炼骨骼筋道。因此他做出来的壶,也喜欢取老树瘿为形,树皮斑驳满身,纹理缭绕,以不规则的荷叶形为盖。老树的厚重,荷叶的灵动,就像一半入世,一半出世的张集大,经过大火焚烤,泥色黄褐,朴质古拙,这种返璞归真的意境正是他心中想要的。

做壶很辛苦的。张集大告诉我,不是所有的壶都是一气呵成的。也有失手烧坏了的次品,也有燃烧后意外获得的精品。烈焰中打开的生命,光芒来自灵魂。

2018年5月11日是张集大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主办方非遗永新华韵在北京前门大街69号,国际非遗馆内展示了张集大紫砂作品。在这个"高人一级"的非遗馆,一把把壶首次在这里惊艳亮相。它们以沉默的姿势站立着,以泥土的姿态卑微而高贵地活着。"选国粹之精品,集艺术之大成",国际非遗馆的这幅楹联概括了张集大的名字,又通过集艺术之大成来讲述砂泥。

2018年5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保护副主席李永军先生总裁张坤兰女士,带领首长前来前门国际非遗馆参观交流紫砂壶艺术,河南开封美协主席军旅书画家李增喜等友人前来与张集大交流,河南师大美院院长张健伟收藏了张集大的作品。为了创作传世经典紫砂壶作品,张集大一直在全手工重新炼制几十年前老泥。他和张建伟院长的合作,让壶里壶外都有了故事。故事以陶都的山、水、茶文化精神为背景,探索紫砂制壶的工艺,似乎宇宙万物都能融入这小小的陶器,深刻体悟到陶都日月长,壶中乾坤大的人生况味。

一花一世界,一壶一天堂。在蜀山脚下、在蠡河边,在泥土做成紫砂壶成品之前,入窑是重要的通道,陶都泥土赋予了生命的血液,从而达成美,达成艺术。从艺术角度来说,工艺美术古朴纯净,去繁归简,它牵涉到方方面面,触类旁通。因此,张集大边制壶的时候边学习鉴赏,炼就一付火眼金睛,在宜地进行传承和创新,他独特的风格,并融书画、抽象于一体,扬名海内外。紫砂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是宜兴的,更是世界的。陶都制陶人包容、谦逊、纯朴、潜行的精神,顺着古龙窑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