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宜兴大部分茶场都已进入了养护期。而近日位于张渚镇的市御茶农林生态园有限公司里却显得格外忙碌,偌大的制茶车间内,堆满了刚刚采摘下的鲜叶。这些散发着阵阵清香的茶叶,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一道道工序制成干茶末。“这些干茶末都已被浙江的茶企订购了,主要用于茶多酚等有效成分的提取。今年我生产的这种秋茶末从10月卖到11月底,一直供不应求。茶虽低档,但经济效益却可观。”在茶叶市场搏击了38年的茶场老板张宝发高兴地说。
近年来,很多茶场都把着力点放在高档茶上,部分茶场为了“先人一步”,还不惜重金引进新品茶树,冲的就是高档茗茶的“高身价”。上世纪90年代,一家日本企业在张渚镇投资引种了600多亩薮北茶。因为管理不善,日方撤资。当初参与招商引资的张宝发,流转下了这片茶园。以前,薮北茶一般采用蒸青工艺,制成的茶总有一种青涩味,市场难以打开。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急需更换的茶树种。但张宝发没有轻易调整品种,而是反复尝试,通过茶田管理方式和制茶工艺的改进,充分利用和发挥薮北茶茶多酚、氨基酸含量高,咖啡碱等不良成分低的优势,生产高档茗茶。近年来,他用薮北茶制作的高档茶,几乎年年都在“陆羽杯”“中茶杯”等全国性茶叶评比中获得特等奖,深受市场的欢迎。
张宝发认为,作为一家规模茶场,高档茗茶要生产,而低档茶同样会出高效益。他分析,如果专门生产高档茶,产量低、包装贵、营销费用高,更关键的是采摘劳动力成本高,有时还会出现明前茶采摘“用工荒”。尤其是近两年,高档茶市场遇冷,销路也比较难。而薮北茶除了富含茶多酚、氨基酸,还有鲜叶产量高的优点。为此,今年张宝发从过去单一的高档茶生产转向高档、低档“两条腿”走路。充分利用薮北茶产量高的特点,在夏秋两季使用机械化采摘,专门生产低档茶,每季可产80吨干茶。而且,张宝发的低档茶农药联苯菊酯含量低于0.01毫克/千克,而欧盟标准也只是要求低于5毫克/千克。因为品质高,根本不愁销路,基本被浙江等地的大型茶叶出口企业包销,每吨能卖到9500元以上,利润率达50%,仅今年夏秋两季,低档茶的利润就近80万元,其利润率甚至高于高档茶。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