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壶将中国古代玉璧史、器物史、手艺史、风俗史兼收并蓄,同时又具备时代的焕然一新的气质与风貌,它就是顾景舟制、高庄设计的紫砂提璧壶。
自紫砂壶进入拍场以来,其价格纪录屡屡被刷新。而布衣壶宗顾景舟这套价值千万的作品,在拍出千万高价的五年后,再次疯长三千多万!
顾景舟提璧组壶(共计十一件)
北京保利2011年秋拍
成交价:RMB 17,825,000元
顾景舟十一头提璧茶具组
江苏和信2016秋拍
成交价:RMB 51,750,000元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高庄来宜兴紫砂工艺厂实习,与顾景舟相见恨晚,二人一起切磋紫砂壶的成型方法,一件传世作品在二人的唱和中呼之欲出。
1980年代 顾景舟与高庄在一起
关于“提璧壶”,民间普遍流传的说法是顾景舟先有主导意见,他推崇清初邵旭茂所制的旭茂提梁。此壶端庄大度,圆润匀称,肩宽肚圆,对称和谐。其提梁回转,犹如长虹挽月。
清早期旭茂提梁壶
而高庄教授则认为,“旭茂提梁”形制不及藏于南京博物馆的“大彬提梁”。“大彬提梁”造型有突破,壶体为圆形,上部收拢,把呈扁圆,流为六方,钮为如意菱角形,整体为圆,壶身与提梁双圆重叠,“圆”的主题更强。
南京博物馆藏大彬提梁壶
于是,顾景舟产生了做一把“造型有所突破”的提梁壶的想法,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了一张图纸:高身筒,肩与下身呈坡度并行的比例,至口颈及底部与壶身各占三分之一。把采用“大彬提梁”式。
高庄提出了一些修改,主要是肩部与底部改为平缓势,肩与底更宽、更稳、流呈六棱。
在对图纸作了几番修改后,顾景舟用泥做出壶体实心样,然后装上流、把,不断琢磨、思索、修正,并按照实心的壶样精心制作了工具。1956年冬,从打泥片到烧制成功,用了30余天时间,第一把“提璧”壶终于问世。
顾景舟大师正在创作提璧壶
而1957年,顾景舟对提璧壶又进行了多次修改,修改后,更突出了肩线与腹线,壶流略瘦,线与线,线与面,线与角之间,过渡更为流畅。每一部分,真正做到了“增之一分则肥,减之一分则瘦”的高境。
毫无疑问,“提璧”壶是顾景舟一生中倾力最多的作品之一,他对此壶钟爱有加,不同时期均有制作。1979年邓颖超访问日本时,该壶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
1992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紫砂邮票,三枚为古代传器,唯一的一件现代作品,便是提璧茶具。
顾景舟签名邮票《提璧》
“提璧”壶的主要造型特色:壶把为提梁,盖面似古代玉璧,故名“提璧”壶。壶身作扁圆柱形,近底微外撇,折收成圆底,浅挖足。平盖扁圆牛,扁提梁。壶流从壶腹下部伸出,云肩线薄而窄。柔中见刚,虚实相衬,线条柔而不锋,敛而不塌。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平圆形,中央有孔,贵族用来作为朝聘、祭祀的礼器,也作为装饰品和摆件。“提璧壶”的创作诞生,离不开两位大师的合作与砥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