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早已成为众多收藏家手里的“珍品”,而上海的葛新先生收藏了500多把紫砂壶,并以此在收藏界“小有名气”。
说起紫砂壶,现已退休在家的葛新先生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葛新在香港从事进出口生意。他亲眼看到表哥到厦门出差时花一万多元买了一把顾景舟先生制作的紫砂壶,在香港转手卖到了10多万元。同时,葛新发现,就在他公司隔壁,一家小店的店主专门经营紫砂壶,当时主要从江苏宜兴一带进货,凡是名家的作品进价不过300元左右,而在香港的售价都可达上万元。后来,随着我国台湾省收藏紫砂壶热潮的兴起,紫砂壶的价格更是日渐走高。
“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嘛!”葛新当时因生意需要,几乎每月回一次上海,当他看到紫砂壶的商机后,他每次回来便尽量搜集紫砂壶,尤其是名家的紫砂壶精品。他家就在东台路文物市场附近,跑文物市场成了他回家的必修课。
但东台路货源毕竟有限。葛新想了一个办法,他把东台路上的摊主召集起来,承诺收购紫砂壶每把300元,比当时世面上的价格高出十倍,“但必须是旧货而且有落款”。这样,葛新每次回上海,能收到30多把紫砂壶。“现在手里的很多精品都是那时收集来的”,葛新说。其中一把落款为“大亨”的紫砂壶,据考证为清代制壶大师邵大亨作品,而有媒体报道,同样一把由邵大亨烧制的紫砂壶,外国买家曾经出价10万美金都未能买到,其珍稀程度由此可见。
在收藏过程中,葛新也逐渐学会了如何鉴赏紫砂壶,即精美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紫砂壶历来多分成四个档次:日用品壶(即大路货)、工艺品壶(即细货)、特艺品(即名人名家的作品)、艺术品(富于艺术生命的作品)。用五字法来概括,即“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于艺术标准,后一个字为功能标准。
收藏,其实就是考验藏家的眼力,而有好眼力者,往往能淘到便宜的宝贝。有一次,葛新在苏州古玩街闲逛,无意中发现墙角一堆古玩杂件里有一把紫砂小壶。在他买了一把紫砂壶后,店主慷慨地把墙角那堆“垃圾”送给了葛新。后来,葛新考证出紫砂小壶竟是清代惠孟臣的作品。去年葛新在东台路闲逛,偶尔发现了一把落款为“范庄农家”的紫砂壶,摊主要价不到2000元,而估计目前市场价达10多万元。
目前,葛新手里的紫砂壶已达500多把,其中精品近百。葛新有个想法,就是找个合适的地方把这些茶壶捐献出来,供更多人参观和研究,也算是对我国紫砂壶研究做些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