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观市丨许四海“江南壶痴,痴心不改”

  • 日期:2017-08-18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他最早涉足紫砂壶收藏,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地摊上看到一把旧紫砂壶,样式是大仿古,紫泥,通身光浆极亮,看得出有点年份了,壶身上一面刻着两句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面刻着一老翁在树下闲读煮茶。翻过壶底一看,从印章上判断应该是清代雍正年间的精品。

许四海,1946年生,壶艺大师,字紫云,盐城人。

1959-1960 上海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水泥工、木工;

1960-1964 上海市公交公司电车一场售票员;

1964.9-1967.7 参军,任广州空军惠阳场站通讯连班长;

1967.7-1969.9 入越南参加抗美援越战争任侦察排排长;

1969.9-1971 回国任惠阳场站警卫连指导员;

1971-1980 广州空军第三十五师文化干事;

1980-1984 复员转业到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前后担任学生科科长总务科长膳食科科长;

1984-1987应聘到江苏宜兴紫砂二厂担任助理厂长;

1985年中国轻工部举办首届全国陶瓷作品评比中,许四海作品紫砂滴水“夏意”获得了最高分夺得金奖,后来这件作品又被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1989年 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人陶艺作品展览;

1987-1992 回上海创办四海茶具馆 四海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四海陶瓷发展有限公司 创立四海窑紫砂茶具品牌;

1992年 经上海文管会批准四海壶具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 并在嘉定曹安路1978号开始建设百佛园;

2009年完成百佛园建设及四海艺术馆建设为迎上海世博会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

上海嘉定江桥古镇的百佛园

位于上海嘉定江桥古镇的百佛园,是上海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园内有塔有湖,有亭台楼阁,有小桥流水,有参天古木,园林布局精致典雅,风格绮丽幽逸,特别是一百多尊造型独特、流派纷呈的历代石佛错落有致地伫立园中,使繁花秀树之间,水榭亭阁之中荡漾着佛教文化的意蕴。

1982年至今,许四海共制作紫砂壶1100余把

百佛园主人许四海不仅是位紫砂陶艺大师,更是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鉴藏家,他一手创立了新中国首家私人博物馆——上海四海壶具博物馆(1987年创建,1992年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现位于百佛园中“百壶塔”内),被业内称为“江南壶怪”。

许四海与他紫砂壶收藏故事:

1、

他最早涉足紫砂壶收藏,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地摊上看到一把旧紫砂壶,样式是大仿古,紫泥,通身光浆极亮,看得出有点年份了,壶身上一面刻着两句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面刻着一老翁在树下闲读煮茶。翻过壶底一看,从印章上判断应该是清代雍正年间的精品。

许四海问摊主多少钱?摊主开价500元。这个数目在当时是要让人吓一跳的,那时候一个工人的工资收入也就四五十元。许四海翻遍所有口袋也只有两百多元,就狠狠心摘下才买不久的铁达时手表:“这个给你,够了吧。”摊主依然不肯出手,慢慢地点起了一支烟。做旧货生意的人何等精明,你越急,他越是笃定,就等着你上钩。果然,许四海脱下军装朝地上一扔,把妻子给他新结的毛衣脱下来:“看清楚了,这是全毛的。”摊主这才被感动了:“既然那么心诚,就应该成全你。这把壶你就拿去吧,毛衣我就不收了。”

2、

许四海收藏的一把华凤翔珐琅彩汉方壶,其经过也极具传奇色彩。许四海早年在地摊上购得这把华凤翔汉方壶时,缺个盖,回家后找了个大小相等的盖凑合着。几年后许四海家里来了个外地古董商,从纸板箱里翻出几把旧壶让老许挑选,他一眼就发现其中一把汉方壶有点眼熟,通体施了珐琅彩,几何花纹中间有开光,画了山水风景,是典型的清代壶具。不过这把壶的壶身以蓝色为基调,而壶盖却是翠绿的底色。

再细细一琢磨,许四海就心里有底了,不动声色地将古董商带来的几把壶都买下。等人一走,他从古董柜里取出早年买来的汉方壶,再用这个绿色的盖子盖上去,嘿,正好盖上,而且不仅花纹一样,笔法一样,釉面也一样,可以断定为盖子和壶身在失散多年后终于“夫妻团圆”了。这种奇迹在古今中外收藏家中间是极罕见的,只能说许四海与壶之间是有天意的。

清 华凤翔珐琅彩汉方壶 许四海藏

待1980年复员转业回沪时,许四海手上已有四十多把壶了。他在上海当了三年半科长,海派书画名家唐云的外甥女恰好在他的科里,通过这层关系,他结识了唐云先生。

百佛园中有一座“云桥”,就是许四海为纪念老师唐云而命名的

唐云不仅绘画技艺超群,且擅书法、工诗文、精鉴赏、亦富收藏,对古书画、紫砂壶、文房清玩等收藏情有独钟,尤以其收藏的八把“曼生壶”著称于世。有一次,唐云将他珍藏的“曼生壶”拿给许四海观摩,并逐一做了讲解,还告诉他说:“中国不缺科长,缺的是制壶大师。”

唐云的话令许四海茅塞顿开,于是他毅然辞去公职,去宜兴寻访名家,学习制壶技艺,并参与了宜兴紫砂二厂的创建。之后,许四海正式拜唐云为师,成为唐云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一个陶艺方面的学生。

在唐云的指导下,许四海在书画、篆刻、诗文、雕塑等方面均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许四海还把从唐云那里体味到的书画精妙,融入紫砂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全新的思考,不断精研。

唐云与许四海合作的“云海合欢壶”

1980年代由唐云书画、许四海烧制的“云海合欢壶”,至今已成壶界经典。

许四海制壶享誉海内外,从一壶千金到一壶十数万金已屡见不鲜,常常因为爱壶人的追逐,不等一批壶出窑,定购者已人满为患。许四海出身卑微,不了解他当年的生存环境,就很难体会和感受到他经历的苦难与艰辛。也许正因为这样,刻有表明他出身及自谦两方闲章“拾荒人”和“门外汉”的紫砂壶便倍受青睐,特别是港台一带客商,预付定金,指名一定要印有“门外汉”和“拾荒人”的壶,许氏紫砂受推崇的程度可见一斑。

收藏“大亨壶”,顾景舟专程找他观摹,许四海不仅是一位制壶大师,也是一位茶壶收藏名家。他收藏有中国历代名壶800余件,其中许多是国宝级的孤品,最有名的是被称为“壶王”的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的“大亨掇只壶”,还有明代时大彬“六方扁鼓壶”、清乾隆“致和斋炉钧釉汉方壶”等绝世名壶。紫砂泰斗顾景舟曾对大亨壶有很高评价,当年还专程赶到许四海家里,提出想看一眼大亨壶。

明 时大彬 六方扁鼓壶 许四海藏

许四海时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是:“要敢交学费,过手的多了,就炼出了火眼金睛。不交学费就当不了收藏家。”四十多年来,许四海看过紫砂无数,也交了不少学费,真金白银换回了任何书本上不可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积数十年之功,许四海总结出了“五力”,即:

一要有智力,善动脑筋;

二要有眼力,久经锻炼;

三要有体力,往返奔波,是艰苦的差事;

四要有财力,经济支撑,不做空想;五要有魄力,关键时刻,敢于拍板。

有了这五“力”,才有了后来的“大亨壶”传奇。

清 邵大亨 掇只壶 许四海藏

3、

许四海收藏的紫砂壶中,要算清代邵大亨制作的掇只壶最为珍贵,从造型上看,通体圆润,大气磅礴,无论从比例、造型还是平衡等多方面考察,都达到古人所谓的“多一份则肥,少一份则瘦”的境界。表面上包浆的如摩挲了数十年的老玉那样,细腻温润,给人安逸宁静的感觉。以壶盖轻叩壶身,顿时发出有一种金属般的清冽之声,余音脆亮而幽深。

这把紫砂壶原是邵大亨为宜兴的潘家特制的传家之宝,传到第三代,潘家的一位子弟到东北某大学读书,上世纪五十年代被错划为右派。去劳改农场前,家人不远千里送去十几把祖传紫砂壶,让他在急难之时变卖救急。不幸的是,二十年的磨难使他成了一个疯疯癫癫的人。八十年代落实政策,这个不幸的疯子将最后一把壶裹在被褥里背回了家,这就是大亨壶。后来潘家要修房子,缺钱,只得把大亨壶卖了。

消息传出,正在参与创建宜兴紫砂工艺厂的许四海马上赶到潘家看宝壶,才看了一眼就下决心收藏它,要妻子金萍珍赶快筹集三万元。这笔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不是个小数目,但金萍珍知道老许志在必得的脾气,连夜东凑西借筹足了钱。

三万元拿到手,许四海再次赶到潘家,不料潘家又改主意了。于是他三天两头去潘家泡蘑菇,隔三差五地送一些名家字画。这样磨了半年多,终于感动了上帝,老许如愿以偿。险的是,那天许四海刚抱着宝壶跨出潘家大门,就有一个港商接踵而至,愿花更大代价买下,但为时已晚。

后来不止一次有人叩开许四海的壶天阁,要出大价钱购下,有的人甚至开出160万港元的巨额。许四海心如止水,不为所动。

许四海表示:“大亨壶是我的镇馆之宝,我决不会卖,别说160万,再翻十倍也不会出手。这把壶已经不是我个人的收藏了,它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贝,如果从我手里流到海外,我就是民族的罪人。”

复兴中华茶艺,封印后步履也不停歇

“复兴中华茶艺”是许四海多年来的心愿。1980年代末,许四海在愚园路上创建了当时全国最早的私人博物馆;1991年,他在兴国路上建立了著名的四海壶具博物馆;此后,他在嘉定区建立了“百佛园”,将四海壶具博物馆迁至其中。20多年来,许四海累计在这座占地48亩的江南园林中投资2.5亿元,设立上海四海壶具博物馆、四海陶瓷艺术研究所、紫砂壶生产制作工场、窑场等。

百佛园内的吴觉农纪念馆与四海壶具博物馆

这些年,在制壶的同时,一心致力于茶文化推广的许四海,还为中国两大茶文化先贤吴觉农和陆羽建立纪念馆。经过不懈地努力,“吴觉农纪念馆”于2005年在百佛园内落成,并于4月14日吴觉农(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诞辰108周岁(茶寿)之时开馆。自此,百佛园中,茶文化与壶文化相得益彰,茶因壶更香,壶因茶弥贵。

顾景舟“竹扁壶” 许四海藏

而在即将迎来70岁生日之际,许四海却突然宣布“封印”,并决定在2016年5月15日生日当天,将自己平时制壶所用的18方印章悉数用液体浇筑凝固,从此不再进行制壶创作。

大师在全盛时期“封印”,让不少藏家扼腕痛惜,但许四海说,制壶是为少部分人所做的事,弘扬茶文化则是针对社会大众,“毕竟我今年已经70岁了,时间根本不够用”。

2016年5月15日,海派壶艺大师许四海宣布“封印”,他将平时制壶所用的18方印章悉数用液体浇筑凝固,目前存放于百佛园四海壶具博物馆内。

在许四海看来,弘扬茶文化和制壶,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经再三权衡,他决定弃后者而全力推动前者。

许四海说,在“封印”之后,他会致力于两件事。

其一,呼吁在国内的文科大学恢复茶文化专业,其实早在1940年,吴觉农就在复旦大学设立了4年本科的茶叶系和两年制的茶叶专修科,培养了一大批茶文化精英。

其二,呼吁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之余,建立贡茶学院。

许四海表示,此番“封印”,并不意味着自己壶艺事业的终结。目前他已收了近100名徒弟,作为海派紫砂艺术的非遗传人,许四海表示,他将继续为紫砂艺术的传承发展倾注心力。

许四海说,发展文化事业是场持久战,作为一个紫砂壶收藏家,他只是暂时代国家保管这些珍宝,多少年来,他节衣缩食,不惜一切,将散落民间的奇珍异宝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位独具建树的大收藏家,然家中生活一直过得非常清苦,说句笑话:“富可敌国,常常身无分文。”这就是许四海的真实写照。面对如今这样一个纷乱繁杂、光怪陆离的艺术市场,许四海仍在坚守着那份传统的收藏家精神,难能可贵。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