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令人疑惑的紫砂泥料:红泥、朱泥、小红泥、大红袍

  • 编辑/作者:淘壶人
  • 日期:2016-03-14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因含铁量多寡不等,红泥矿烧成后的色泽或红中略带黄,或黄中略带红,或红中略带紫,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基色,朱红中透着橘黄,色艳而不妖。

什么是“红泥”?

      红泥是紫砂泥主要泥种之一。

宜兴陶土中有一种叫做嫩泥的矿料,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粘土岩,分布在宜兴丁蜀镇周围山区。嫩泥矿层的底部,有一种坚质矿石,开采时须用硬器掘之。古文献说它是“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这种矿石就是红泥矿。其矿物组成为伊利石、高岭石、氧化铁、石英和白云母。

      因含铁量多寡不等,红泥矿烧成后的色泽或红中略带黄,或黄中略带红,或红中略带紫,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基色,朱红中透着橘黄,色艳而不妖。色彩的呈现与烧制温度紧密关联,使用越久越现沉稳气息。红而不艳,红得柔美,是红泥色泽特点。色泽红得过于艳丽,多数是泥料内添加了铁红粉。

      窑温不足,红泥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窑温稍高,则收缩大、变形、塌陷、铁质熔点较易产生。窑温烧足,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

      红泥可以分为朱泥、小红泥、大红袍泥,其区别是原矿层的不同及风化程度、炼制拼制的差异。

      红拼泥是红泥拼调了其他泥料,并不是在壶的外面涂上红色。

什么是“朱泥”?

      原矿呈金黄色或浅黄绿色的红泥,明代称“石黄泥”,清代称“朱泥”。其含氧化铁量较其他紫砂泥高,在14%~18%间。原矿深埋于宜兴丁山镇赵庄山嫩泥矿层的底部,外观呈咖啡黑色,炼制目数140—180(一般红泥为60目),成泥后称朱泥。用热水冲淋朱泥壶,立展娇嫩鲜红色,氤氲中有紫光游移。台湾曾热传它被用作航天太空舱中的隔热材料,称为“太空梭泥”。朱泥因含砂量低、泥性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由生坯至烧成,收缩率高达30%~40%,支撑度差,一般成品率仅约7成。故常用来制作小件器物和作为化妆土,作为紫泥坯件表层的装饰用。市面上不少的所谓朱泥壶,实际是红泥加添混料烧制而成的,表面无明显颗粒。
“石黄泥”就是“石黄”么?

      “石黄”和“石黄泥”是两种物质。

      石黄泥,是片状结构的紫砂矿料,不溶于水。顾景舟解释“红泥”,说其“储藏在嫩泥的底层,俗称‘石黄泥’又称‘朱砂泥’”。

      石黄,是有壳、幔、核的蛋状结构天然矿物,可溶于水。其内核形色如蛋黄,外壳色黑褐、硬如铁。顾景舟称其为“烟瘪只”,说其似旧时盛放黄烟丝的黑不溜秋皮袋。石黄含铁量很高,陶制产品装饰花鸟的红色,就是把石黄研磨加水后制成色浆,再用笔蘸浆着色的。

什么是“小红泥”?

      “小红泥”是不加他料的嫩泥,含大量氧化铁,经过窑烧会变成朱红色,泥质细、砂粒微、密度大、结晶高。窑温约为1080℃,收缩比约在20%~28%之间。

什么是“嫩泥”?

      宜兴陶土矿的三大种类之一,其他两类为:“白泥”、“夹泥(石骨)”。

      嫩泥:浅灰、淡黄和黄红色为主的杂色黏土称“嫩泥”,其接近地层表面者,亦称“黄泥”,原矿材质在风化前软、嫩、细。

“嫩泥红泥”和“红泥”如何区别?

      前者的原矿是普通的嫩泥料,后者的原矿是红泥。

      前者的收缩比是14%左右,后者的收缩比在30%以上。

      前者的烧成温度是1100℃左右,后者的烧成温度是1180℃左右。

      前者是红中略带一点光洁明亮的橙色,后者是红中略泛温润透明的橘光。

      前者成型较易,大小壶型都可以制作;后者成型较难,大壶少见,小壶较多。

      前者含砂量低,壶表颗粒不明显;后者含砂量高,壶表有较明显的颗粒。

什么是“大红袍”泥?

      所谓“大红袍”泥,可塑性更大,延展性更强,泥片弯曲时不易断裂,烧成温度约为1040℃,收缩比约为45%~55%。质感和润感都会增强。抗日战争前,宜兴县长钟竟成,就用特制“大红袍”泥聘俞国良制作一批茶壶送人,壶钤“钟竟成赠”方章。现在有些所谓“大红袍”泥,是在炼泥过程中,把适量的天然铁红粉加入到含氧化成分较高的夹层嫩泥中,成型后经过窑烧,壶体泥质细、砂粒小、密度大、结晶高,色泽大红。泡养后艳红热烈。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