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陈曼生与“曼生十八式”紫砂壶

  • 编辑/作者:q
  • 日期:2019-05-24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陈曼生在紫砂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他独创的“曼生十八式”更是在紫砂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让紫砂的路径和历史变得更加宽阔,并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延伸。

陈曼生在紫砂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他独创的“曼生十八式”更是在紫砂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让紫砂的路径和历史变得更加宽阔,并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延伸。

曼生壶到底有多少种壶型?说法众多,但最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是由“西泠八家”之一的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因陈鸿寿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包括了石瓢、提梁、葫芦、合欢、匏瓜、井栏等在内的十八款壶型,最主要的特点是去除繁琐的装饰和陈旧的样式,务求简洁明快;其次是壶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铭文诗句。无诗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陈曼生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与紫砂结合起来,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艺术风格,开创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精美结合的先河,是文人与紫砂艺术、文人与艺人珠联璧合的典范,因而“壶随字贵,字依壶传”,被紫砂界奉为珍品。

无论是“十八式”、“二十式”、“二十六式”还是“三十八式”的说法,以下几款都是公认的典型的曼生壶壶型。

吴永明 合欢壶

此壶灵感来源于大镲,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

此壶壶身扁圆,似两大镲相合而成,壶流壶把匀衡对称,壶身刻有“荷风送香”四字,整器稳重而不乏灵动,线条流畅,气质优雅。

厉上清 柱础壶

柱础也是曼生设计的一种壶款之一,其造型稳重而大方,这也是因为他的造型来源于承受房屋立柱压力的一块垫基石,在防立柱腐烂的同时又加强了柱基的承压力,所以在古代人们对础石是十分的重视。

此壶折肩,壶身上窄下阔,中部微收内凹,现束腰之曼妙,整体给人古朴稳重之感,是为佳作。

张年秀 子冶石瓢壶

传说,陈曼生为官之余,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偶或淘选古物,以为收藏。一日,忽见一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其器,未曾得见。遂近前捧之细端,见此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观其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不禁大喜过望,遂取纹银二两购之。如获至宝,匆匆归之清洗,果乃一元代石瓢也。遂以石器为原形绘壶盖、壶嘴以配之,易稿数百,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有石瓢学士称号。

此石瓢壶从壶式上看,壶型上小下大,重心下放,造型沉稳,壶嘴为短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汤畅顺、有力。壶身呈“金字塔”式,壶流、壶口、壶把三点形成水平直线,符合工学,观之端庄敦穆。

周桂珍 曼生石铫提梁壶

传说,曼生某日劳累不适,修养于家中,好友江听香闻之,登门探访。曼生设茶待客,二人以茶为题,相谈甚欢。谈及古人所用茶具,认为“器之要者”首推铫,煎茶煮水皆宜。古人以石、铜、瓷为铫,读铫以薄为贵,故因石铫太厚而不宜,铜铫则腥涩异味,瓷铫又不耐火,谈及此,听香言之:“曼兄,何不以紫砂而为铫”。曼生早有此意,乃欣然提笔,画铫以为壶型,为适手而设置提梁。壶成,初命其名曰铫梁,又思不妥,因铫之初乃石器,故命名之曰石铫提梁,取清新、原始之意,终成一经典曼生壶式。

此提梁乃十八式三款提梁中的经典壶式,把玩此壶可融通古今,神交古圣与先贤。作者此壶以优质段泥为料,光滑细腻,壶身与提梁比例各半,身似柱础,全器近似梯形。折肩,嵌盖中隆,上置桥钮,提梁衔接自然有度。壶身刻绘诗文以饰之,刻绘精湛,线条清晰流畅,极具文人雅趣。

吴东元 合欢

道是本原之圆,也是“规成圆”的规律,人以道立,道以人立,为人类个体生命自我立圆的“合盘壶”,反映以陈曼生为代表的清代紫砂艺术已经成熟。合盘壶”的造型设计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其乐融融的“圆合”之道。

壶体上下比例均匀,壶身合两泥片制作成扁圆状,壶身折腰,将壶腹对分。腹径宽,壶口、壶足底内收,压盖式,桥钮,圆把,壶身刻字。整体以弧线组合而成,自壶盖、曲流、环柄至足部无多余装饰。

周雪皓 葫芦壶

传说,曼生自幼家境贫寒,故饱读诗书,刻苦用功,十年寒窗,终成正果,得以入仕途,却不忘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亲戚亦多为清贫之家。一日,一远房外甥来访,竟以一担青葫芦为礼。曼生不觉礼薄,热情款待。侄儿虽清贫,却也酷爱读书,临走道别:“区区葫芦不足为礼,送福送禄与舅,恭贺亲舅福、禄双全。”曼生大喜,连声道谢。外甥别后,曼生捧葫芦逐一观看,甚觉可爱,遂信手拎起一只,置于案头作画,画毕再观,越觉有趣,重又置笔墨,依葫芦作紫砂壶式样。

葫芦壶是紫砂壶中常见的一种经典壶型,这是由于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而且又有“福禄”的吉祥寓意,人们常用其来辟邪和招宝,意蕴丰厚。

此款葫芦壶的作者在创作中进行了一点改变,它壶身的弧度不似传统壶身的大,使得线条感更加柔和。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壶嘴薄而圆,断水不易留口水,圆弧把内收,骨肉匀挺。

厉上清 一粒珠壶

宝珠,在华夏文化中,是宝石、温玉、神明、灵光的示现。凡修心炼性达到很高境界的炼师、高士、能心持丹珠,手掌灵球,是化境妙达之得之征。陈曼生以圆珠形意制壶,并铭之曰:“土之精,铸成球。涎清茗,合阴阳。”直叙身心化道雅士之情。以今人之心性,去体味古人,其生活的节奏、生活的内涵已完全有别。他们生活节奏是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缓适气氛中度过的。尤其象陈曼生文人、官员,生活是相对优雅而安逸的。在曼生品茶赏壶、意壶制壶的文士与艺人圈子里,大家的心致也是乐乐为上,自求自处“天人合一”。

此壶壶体饱满呈圆珠状,有如珠似玉般的圆润感。壶盖上置圆珠钮,叠造出双重的视觉效果。壶流伸曲自然,壶把端握便利,圆润可爱。

潘国凤 石扁壶

传说,曼生一日梦见小童唤之,起榻跟随,行至一桥,小童不见,桥头置一五彩石,上书“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桥,梦中惊醒乃南柯一梦,而圆石、八字却历历在目,乃掌灯夜画,以梦中所见之石为壶身绘好壶流、钮、把,因此命名为扁石壶。

初识此壶,并不起眼,造型古拙,壶面粗糙,然再观之,则觉其意犹未尽,粗中有细,久而观之乃觉此壶大拙大雅,内涵至深,拥此壶以饮茶,自觉文气高三分,或许宁静以致远用于此壶是最为恰当的,或曰其中蕴含之“石”与“时”之天机,石扁至乃时来运转之意也。

此壶壶身腹部双折成带形,壶腹下缘作对应处理,把圆蓄劲,暗接一弯流,将壶肩线与壶嘴、壶把的侧线接连一气,自然舒畅、整体感强,桥钮方中寓圆,嵌盖,微细中见神韵。

厉上清 井栏壶

传说,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二人相饮甚欢,互交心得。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二人相视大笑。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从下而上垒成,用来保护井壁使其不塌陷,而凸出地表的则是井栏。汲水思源乃井栏壶蕴含的人文意识,方圆周正,是此壶酝酿视觉美感。

此壶选泥精细,形制精巧,壶身呈井栏状,故名井栏壶。器型敦厚,制工细致连贯流畅。一弯嘴短翘而出,出水甚好。壶把浑圆,盖微穹,上置高柱钮,平底。整体圆润中透出古朴之韵。

葛二麟 匏瓜壶

相传曼生为官之后因为清朝相关制度规定有些官员是不可以带家眷在身边的,所以曼生只能与妻分隔两地,无法长相厮守,因为曼生爱壶成痴,便想到以壶寄相情。灵感来源于曹植《洛阳赋》中:“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只独勤。”在古代匏瓜是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这正与彼时曼生的处境极为相符。

此壶外形似匏瓜,壶身题刻“饮之吉匏瓜无匹”。整壶稳健丰润,样式气度端庄,风格雅致,细节的处理比例恰当,工艺精湛娴熟,造型协调和谐,有圆、稳、匀、正之美感。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