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她做的紫砂花盆,都是“免检产品”!

  • 日期:2019-01-30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宜兴紫砂以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原料性能优异的特点闻名于世。

江苏宜兴蜀山老南街是紫砂的发源地。老街里有一条蠡河穿流而过直通太湖,是以前往外运紫砂器的主要航道。

河两岸都是做紫砂的人家,顾景舟大师当年的工作室也在其中。这几天冬日正好,过了中午,阳光照在老房子上,整条街仿佛定格在旧时光里。

听老人们说,老街以前是很繁华的,银行、茶楼、邮局、药店、陶器店、码头……南北商家满埠,人流不息。

因为要开发旅游,老南街去年一年都在搞装修,很多地方都和记忆里有了差别。还好,青石板路还在,老街坊们还在。

史荣妹老奶奶住在南街,她94岁了,是我们这里最长寿的紫砂匠人,是做紫砂花盆的高手。

她家和我家隔着蠡河,去串门要走过蜀山大桥,过了桥就是南街。顾景舟等紫砂大师们,当年也是走过这座桥去紫砂一厂上班。

蜀山大桥的是宜兴古桥梁,始建年代已不可确考,80年代为了过大船翻建了现在的新桥。不过,桥两头还保留有光绪年间的两幅石刻桥联。

南侧题“不霁何虹,天遣娲皇来补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为题桥”,北侧题“宣歙溯来源,两岸静涵荆水绿;浙湖通要道,一弓长抱蜀山青”。

前几天我去看史荣妹老奶奶,还带着书法家陆一飞先生给她写的《福寿》。“福”字大大的,“寿”字长长的,老奶奶看到很是开心,连声感谢。

她拉着我到后面的小屋去看她刚做出来的小花盆。小花盆一点点大,四四方方,叫“四方一颗印”,是老奶奶的拿手作品。

我嘱咐她天冷多休息,天暖了再做,老奶奶摆摆手:“歇着没有事情,不做心慌的。”

史奶奶年岁九十多,我是九零后,两位“90后”关于紫砂与老南街的记忆加起来超过了一个世纪。

94岁老匠人做的紫砂花盆特别有意义,老奶奶的作品,都做成拓片保存下来。

老奶奶就是一个劳动模范,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他的母亲学做花盆了,那可是民国时期。老奶奶家还是小窑户,自己做,自己烧。

“常州、南京、上海的老板们穿了长衫马褂坐船来订货,定花盆,定茶壶都有。那个时候都是烧的龙窑,几十米长,几十节的。大户呢,多装几节,小户就少装几节。”

1955年,就是在老奶奶家前面的几间小房子里,由朱可心、顾景舟几位大师辅导在南街成立了陶业合作社。

大窑户、小窑户们就都进合作社了,老奶奶也从小窑户变成了新工人。

1958年,成立新工厂,就是后来的紫砂厂。老奶奶就到新工厂里去干活了,各种各样的花盆,只管做出来。
当时的工资只有六块多,一家好几口人的生活费,都靠做下来的花盆。

在紫砂厂做了40余年,老奶奶都是优秀工人。她做的紫砂花盆是“免检产品”,比现在的免检还要牛。只要是老奶奶出品的,不用看,保证是好的。

退休后,她还去平顶山、启东等地支援当地的陶瓷厂,给工人培训制作紫砂器。

不论外面世事如何变幻,老奶奶只管稳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

一不小心就做了80余年,成为了蜀山老街的宝贝。

我问她长寿的秘方,老奶奶哈哈笑笑:“我呢就是脾气好,也不出去,不大和别人讲空话。没事就在家里做做活,做得动还要做的。”

老奶奶现在儿孙满堂,过年吃饭要三大桌子才坐得下,她的儿子陈建新也在紫砂上事业有成,从她脸上看到的只有慈祥。

蜀山是紫砂的故土,能工巧匠、风流雅士辈出,不胜枚举。

但是,蜀山脚下更多的还是那些默默无闻辛勤劳动着的采矿师傅、练泥师傅、制釉师傅、做坯师傅、烧窑师傅和搬运师傅们。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老师傅们,才让故土的紫砂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临别的时候,我向老奶奶讨个口彩,她说:“祝紫砂长寿,大家长寿。” 


来源:澎湃新闻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