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如何区分莲子、仿鼓、掇球、掇只四种壶式?

  • 日期:2024-04-17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且各具韵味的壶型。其中,莲子壶、仿鼓壶、掇球壶、掇只壶是常见且容易混淆的几种类型。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且各具韵味的壶型。其中,莲子壶、仿鼓壶、掇球壶、掇只壶是常见且容易混淆的几种类型。本文将对这四种壶型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以便更好地进行区分。

壶型

莲子壶&仿鼓壶&掇球壶&掇只壶

首先,简单对比四种壶型,很容易发现,一般仿鼓壶在四款壶型里是最矮的,莲子壶、掇只壶、掇球壶身筒则略高出一些。仿鼓壶、莲子壶、掇球壶这三款,壶底都是上的假底,正视过去,是看不见“脚”的,壶身弧度直接包到底;而观察掇只壶,我们很容易看见它的底部,是有条“线”的,也就是“脚”,这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

此外,就壶把末端的小耳垂来说,仿鼓壶与莲子壶可有可无,而掇只壶、掇球壶一般是没有的。

以下对四种壶型进行具体分析:

莲子壶

许伟军制 莲子壶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作品详情页)

莲子壶

黄自英制 莲子壶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作品详情页)

莲子壶的造型犹如一层叠一层的圆形,由小到大,循环重叠,由于读音相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连生贵子”的美好寓意,以此讨个吉利。

莲子壶的基本特点在于其整体饱满,肩颈柔和舒展,线条张弛有度,口盖略大,盖顶呈弧形与壶身相呼应,完美融合成一体。壶流、壶把流畅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般过渡,整体视觉呈现出和谐匀称之感。

莲子壶的壶把根部大多设计有“尾巴”,即底端带有垂耳,方便使用时可用无名指支撑,避免烫手。把扣的设计具有重要的辨识作用,有助于区分莲子壶和后来的掇球壶。

莲子壶的外观轮廓并不局限于纯圆的概念,可以略微增高或减矮,以适应不同的审美需求和使用场景。

仿鼓壶

恽志培制 仿鼓壶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作品详情页)

仿鼓壶

惠祥云制 仿鼓壶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作品详情页)

到了清中期,仿鼓壶开始出现,其中以大亨仿鼓壶为代表。这种壶型基本沿用了莲子壶的把扣设计,但在身桶的形制上有所变化,被压成扁圆形,并在整体器型中加入了“鼓”的概念。

随后,仿鼓壶的制作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部分仿鼓壶去掉了把扣。据一些网络资料所述,这可能是因为一些大型壶超过了400CC,导致壶把内只能插入一根手指头,使用时提握十分费力。因此,故意去掉把扣,增大了把内的虚空间,使两根或更多手指可以插入壶把,有助于提升提握的舒适感。

去掉把扣后,壶把直接回转接入身桶,使器型线条更加流畅,增加了一定的协调性和美感。

掇球壶

周夏制 掇球壶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作品详情页)

掇球壶

储新强制 掇球壶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作品详情页)

“掇”意味着摞叠,而“掇球”则是指将球摞叠起来。掇球壶也是由邵大亨创制的一种紫砂壶,其设计依靠部件和整体轮廓表现多个圆的组合,形似用圆规勾勒而成。壶身、壶钮呈球体,壶盖、壶流、壶把则呈半球体,壶盖承上启下,整体造型为简明的静态,却又展现出鲜明的动势和强劲的力度。其型饱满、敦实、浑朴、醇厚,洗练而含蓄。

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也是紫砂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基本造型由壶钮、壶盖、身壶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犹如小球摞于大球之上,因而得名“掇球壶”。

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名人名作展厅中,陈列着三把造型各异的掇球壶,分别是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寿珍掇球。这三把掇球壶由紫砂历史上三位名匠所作,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三种风格,展现了紫砂壶艺术的多样性和传承的精髓。

掇只壶

朱叶新制 掇只壶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作品详情页)

掇只壶

赵志轩制 掇只壶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作品详情页)

掇只壶被认为是莲子壶的一种演变形式,可能在掇球壶之前或之后出现,先后顺序暂时没有确切的资料以供考证。

掇只壶的演变方式多种多样,其形态和意义也因制作者和时代而异。大多数掇只壶以挺拔耸立为主要概念,不受大圆形的局限,形态更加自然流畅。与此同时,掇只壶很少见带有把扣,这与其形态变化和功能需求有关。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