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为什么紫砂壶配盖那么难?

  • 日期:2022-02-23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一把紫砂壶从制作到烧成,需要经过重重工序,且烧制过程中,有许多人为不可控的因素。配置一个紫砂壶壶盖的成本和风险,往往是做一把壶的数倍。

紫砂壶的壶盖不小心破损了,再配一个真的很难吗?

上海著名海派画家兼紫砂收藏家唐云,曾藏有一把清末“日巅山馆”款的《汉铎壶》,在文革动乱时期被红卫兵抄走,等回到其手中之时,壶盖已丢失。

清末“日巅山馆”款的《汉铎壶》

爱壶心切的唐云求助老友顾景舟为其配盖,顾老一口答应。他亲自配泥,并找来赵江华(顾老私人医生,常随其学艺)与关门弟子葛陶中,按顺序与方向依次捶泥,然后切割,每道工序不能出丝毫差错,整整三天才把泥捶好。

紫砂七老艺人之顾景舟

顾老让葛陶中做了好多个试片,按高、中、低三种温度进窑烧制,开窑后,看何种温度的试片与《汉铎壶》的壶体色泽相符。如此反复折腾,不断尝试后,再用捶好的泥制成壶盖,按照与壶体泥色相符的温度进窑烧制。出窑后的壶盖与《汉铎壶》的壶体色泽终达以和谐,这才算是把壶盖给配好了。

对于顾景舟这样的大师而言,配盖也并非易事,难怪紫砂界有这样一句老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

在许多壶友看来,单独配一个盖,不是挺简单的吗?为什么许多工艺师宁愿重做整壶,也不愿为之修补?

一、原料难找

为保证配制的壶盖,与原壶从质地到颜色上匹配,则需要运用同一种矿料,同一批炼制的紫砂泥,就这一点而言,即有相当的难度。

一把紫砂壶从制成到流通,再到玩家的收藏与泡养,已然经过了较长时间,一般情况下,当初制壶的原料已消耗殆尽,即使有,其寻找的过程也十分困难,可能踏破铁鞋也无觅处。

二、大小难控

一把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应是连续的,在生坯阶段,壶盖就必须与壶身相适配,做到不松不紧,严丝合缝。烧制过程中,壶盖与壶身一定要整体烧制,同时受力,一起收缩,这样烧制出来的成品才恰到好处。

如果壶盖与壶身分开烧制,放在不同的匣钵里,往往会出现因为收缩程度不同而不匹配的情况。尤其是朱泥,收缩得更为厉害,极难做出一个完美匹配的壶盖。

三、色差难调

在紫砂壶烧制的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非常之多。进窑之后,完全复制当初烧制的条件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同一种原料,在不同的温度、烧制时间及窑内气氛等因素的影响下,每次烧制的成品都略有区别。

经过泡养的壶身,其色泽与出窑之时已有较大差别,再单独烧制一个新壶盖,势必会造成壶盖和壶身的色差,这将使一把壶的观赏性大打折扣。

四、神韵难统一

紫砂壶配盖,除了要配出同样的泥、款、功外,更难的是要表现原壶的形、神、气。若不是同一个制壶人,很难做到风格与赋意的统一。

即使是同一个制壶大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及心境之下,所制成的壶,其神韵也是不同的。方非一式,圆无一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每一把紫砂壶都是独一无二、难以复刻的,对于壶盖,亦是如此。

一把紫砂壶从制作到烧成,需要经过重重工序,且烧制过程中,有许多人为不可控的因素。配置一个壶盖的成本和风险,往往是做一把壶的数倍,很可能制作数个、数次之后,也无法成功,即使是工艺精湛的大师,也不能保证修复得一模一样。所以壶友们在使用紫砂壶时,切记悉心爱护,避免磕碰。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