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你真的了解陈曼生吗?(上)

  • 日期:2020-03-02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 论官衔,他只做到了七品县令, 论制壶,他也不会。 但他一身才华,设计诸多紫砂壶式, 引领了紫砂文人壶的风潮 , 成为了紫砂界的不朽传奇。 陈曼生像 这个人就是清朝文人陈曼生。 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对“曼生十八式”一定有所耳闻。十八在古代是虚数,用来表示数量多的意思,其实曼生壶远远不止十八把。 观其人,知其壶。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人人都喜欢曼生壶。 (一) 1768年,大清

论官衔,他只做到了七品县令,

论制壶,他也不会。

但他一身才华,设计诸多紫砂壶式,

引领了紫砂文人壶的风潮 ,

成为了紫砂界的不朽传奇。

陈曼生像

这个人就是清朝文人陈曼生。

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对“曼生十八式”一定有所耳闻。十八在古代是虚数,用来表示数量多的意思,其实曼生壶远远不止十八把。

观其人,知其壶。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人人都喜欢曼生壶。

(一)

1768年,大清朝乾隆三十三年。这是个平静的年头,人们都沉浸在盛世的靡靡之风中。

就在这一年的浙江钱塘,一户落魄的书香门第里,陈曼生“闪亮登场”了。

然而陈曼生从命运手中,抽到了一手烂牌。他少年丧母,父亲迫于生计,只得远走他乡谋生。

陈曼生和弟弟被送到了江南士族的外家亲戚生活,他们对陈氏兄弟照顾得很好。

陈曼生像

舅舅们更是很早就聘请地方名士为塾师,让他们开蒙读书,使他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广泛涉猎诗文书画。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那个年代学子的终极追求。对于天资聪颖的陈曼生来说,此时的前途,看起来无疑是一片光明的。

那么,从此以后陈曼生就能像小说男主角一样,一路逆袭,走上人生的巅峰吗?

大量的事实证明,命运的上升乃至阶级的跨越,其过程必然是曲折的。

曼生十八式

(二)

漫漫科举路,让很多人留名青史,对更多的人来说却是条“死”路,白头赶考翁,大有人在。

不过,若你真的才学拔群,比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考试,倒是有一条路可以“曲线救国”。

那就是copy“诗仙”李白的路线。先去四方游学,拜访先贤,结交同道,搏取江湖文名后,再筑巢引凤,那时入朝当官,就容易多了。

陈曼生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三)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陈曼生虽然家道中落,但他的爷爷却着实有些来头。

曼生的爷爷叫陈士璠,工书法,尤精小行楷,是乾隆朝的名士。

陈曼生知道,爷爷陈继善与乾嘉年间的士林“大神”袁枚是总角之交,两家有着世交之谊。

于是,陈曼生在初出道的头几年游学中,曾经五次去江宁小仓山下的随园,拜访并求教于袁枚。

目的自然是希望袁枚能有所提携。

(四)

34岁时,陈曼生终于如愿以偿,受荐参加贡试,得以拔贡,次年又入京应试,又夺一等,被分发广东任候补知县。

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

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很多时候,我们站在命运的转折点,却还以为只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

这时的陈曼生,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不由得回想起了当年第一次敲响袁府大门时的忐忑,暗自庆幸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正是袁枚的提携,让自己打入了高层次的西湖文化交际圈,因此结识了一班喜欢诗书画印的同道好友。

尤其是是江凤彝、何纪堂这两位挚友,联袂向山东学政的阮元举荐自己,让自己成为阮府幕僚。

这才让自己有了今天成为“备选”官员的资格。心中顿觉,命运还是垂青于我的。

(五)

然而,命运就像大海一样瞬息万变。

每个人都是命运大海中的浮萍,浪来,沉;浪去,浮。

在入京应试的次年,35岁的陈曼生,先是痛失长子陈宝云,再是父亲陈京因病离世,继而后母又撒手人寰。

重孝在身的曼生,与当官的机会失之交臂,空有“候补”资格,却一官难求。

此时的他只觉得上天不仅仅是给他关上了一道门,还要把窗户都堵死。

他痛苦之极,写诗叹息道:“南经岭海北幽并,愁听黄河呜咽声。万里封侯应让尔,可怜骨相是书生。”

他终究是失意的。

未完待续……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