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扬州小巷深处的漆艺版图

  • 日期:2015-01-25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填漆、刻漆无所不精,独创八宝灰制品、髹紫砂漆等,在今天而言,这些技艺很多都已经失传了。孙卫华说,在他的带动下,扬州成为全国紫砂漆器... 梁文魁说,宣统二年,梁氏漆器在南洋劝业会获得一等金牌奖;1912年,获得农商部国货展览会二等奖、江苏省地方文物展会一等奖等。当时的当家...

罗甸巷窄窄的巷道

漆货巷里的一抹绿色

达士巷生活气息浓郁。

扬州漆器屏风《松鹤同春》

大描金巷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生产木胎漆器,扬州的漆器历史由此开创。经过两千多年发展,这座城市有数条街巷曾与扬州漆器艺术紧密相关,许许多多与漆器有关的手艺人和生意人,在这些巷子里繁衍生息。

漆货巷

明清漆器作坊和商店20多家

提到漆货巷的由来,巷里的人总能说上一二。“明清时期这条巷子里有好多家商店,其中漆器作坊和漆器商店就有20多家。”打小便住在这一带的杨师傅说,这里经营漆器生产所需要的各类原材料,可能包括大漆、螺钿、各种玉石以及小件的木坯等,也许还有一些漆器小件的生产与销售。

在老巷居民的印象中,从前的漆货巷是个热闹所在。“以前漆货巷西跨南柳巷,与萃园桥相通。因为靠近教场,这条巷虽称巷,但是从早到晚都很热闹。”杨师傅回忆,直到解放前这里还有大大小小的店铺数十家。

巷名虽然还是漆货巷,但是这里再也不与“漆”有任何关联。杨师傅也是隐藏在这条巷子里的为数不多的手艺人之一,他正在一锤一锤地锻打着水吊子。“如今传统的工艺没有以前受欢迎了,送来钣铁的大都是老年人喽。”

扬州漆器厂办公室主任孙卫华对于扬州的漆器历史颇有研究。“明清时期,扬州漆器就有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曾经多次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孙卫华表示,这条漆货巷的存在证明扬州漆器生产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达士巷

清代走出了漆艺大家卢葵生

扬州的漆器,在唐代被列为扬州24种贡品之一。清乾隆时期扬州漆器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成为两淮盐政重要贡品。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扬州漆艺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卢葵生出现了。《续修江都县志》卷六《实业考》称:“漆器自卢葵生后为扬州特产,销行甚广。”由此可见,卢葵生在扬州漆艺界的影响力相当之大。

卢葵生的传世作品很多,史料记载,卢葵生一个人掌握的漆器技艺,可谓是前无古人。“他继承家学,百宝镶嵌、填漆、刻漆无所不精,独创八宝灰制品、髹紫砂漆等,在今天而言,这些技艺很多都已经失传了。”孙卫华说,在他的带动下,扬州成为全国紫砂漆器、雕漆制作中心。

故宫博物院、四川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藏品中,都能寻觅到卢葵生作品的影子。“他一生创作了很多的漆砂砚,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了他制作的百宝嵌雄鸡图长方形的漆砂砚。”孙卫华翻阅了大量资料后说,拍卖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卢葵生制作的漆器作品,成交价动辄几十万到几百万。

对于卢葵生的居住地的记载,史料上只有寥寥数言,称其住在扬州埂子街达士巷南首古榆书屋。探访卢葵生故居的过程并不顺利,走遍了达士巷的每个角落,都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住过一位漆艺大家,有人说他可能就住在达士巷的古民居群里。

大升平巷

曾有民国扬州最大漆器作坊

经历了漆器的繁华时代,鸦片战争后,扬州漆器逐渐走向了萧条。到了民国时期,扬州还有漆器作坊数十家,规模最大的便是位于辕门桥街,也就是现在国庆路上的“梁福盛”,这家创立于清代中叶的扬州老字号,采用传统的前店后作的模式,作坊设在参府街大升平巷3号。

白云苍狗,光阴似箭,“梁福盛”已经淡出人们视线,但是在大升平巷里,依然住着梁家后人梁文魁。敲开梁家大门,只见一处空地上几棵树傲然屹立,几进修缮过的房屋,院内高耸的防火墙……梁文魁回忆说,院子里的空地上原来有一处两层楼高的作坊,小楼内有木隔板,专门用于放置成品。梁文魁的10岁生日就是在这座小楼中过的,小楼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拆除。“清光绪至民国初年,我们家作坊分好几处:埂子街太平码头、东乡田家庄和大升平巷内,工人加起来有二三百人。”梁文魁回忆,但是到他出生那年,工人已经稀少,只剩下二三十人了。

“梁福盛”最兴旺的日子,年产漆器达万件,与福建沈绍安漆号齐名,有“南沈北梁”之称。据说,慈禧60寿辰,两淮盐运司进贡的一堂花鸟屏风,就是“梁福盛”60多名漆工花费两年多制作的,价值白银两万两之巨。

梁文魁说,宣统二年,梁氏漆器在南洋劝业会获得一等金牌奖;1912年,获得农商部国货展览会二等奖、江苏省地方文物展会一等奖等。当时的当家人梁体才将目光又转向海外,1915年送“梁福盛”漆器参加巴拿马世博会,捧得了银质奖章,让扬州漆器名扬四海。

“其实漆号的衰败,主要就是在日本人手里。”谈到这儿,梁文魁不无惋惜,1937年日本人攻占扬州后,烧杀抢掠,在“梁福盛”不付分文“征用”了大量作品。1938年,梁文魁的爷爷梁国庆为了能够给工人发放工钱,保护自家产品不被日本人抢走,被日本人刺倒在大升平巷3号门外。“后来就是我家姑奶奶管理店内生意,1948年,因烽火连天,百业萧条,漆号也歇业了。”

苏唱街

新中国扬州漆器恢复首发站

解放以后,扬州漆器得以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多次派人来扬州,向我的父亲了解扬州漆器的历史,购买梁家的漆器产品。”梁文魁说,这些产品随后便赴东欧、法国展览。为了抢救扬州漆器的古老技艺,南京博物馆也专程派人来征集生产工具和半成品。

史料记载,1953年全国著名工艺美术家庞熏琴在江苏省文化局马宁的陪同下,来扬州传达朱德副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有关抢救和恢复工艺美术生产的指示。“经过数月的筹备,当时组织了薛祥明、孙国银等一批扬州漆器艺人,于1955年1月15日成立了扬州漆器工艺生产合作小组,地址就在现在的苏唱街三元宫内。”梁文魁说,最初恢复漆器生产的16个人当中,就有梁家后人-梁国庆的同辈人梁国海。

长久寓居在苏唱街的老扬州还记得当年漆器合作社的盛景。“合作社迁走后,这里还曾经做过红星服装厂,现在是天海职业技术学校。”似乎与过往有关的,仅留下了一堵长满了爬山虎的老墙。

孙卫华介绍,1956年,扬州漆器生产合作小组晋升为扬州漆器生产合作社,总产值7.18万元,比1955年上升近5倍,产品销往东欧一些国家。

1958年1月,邗江玉器生产合作社与扬州漆器生产合作社合并,改名为扬州漆器玉石生产合作社,同年4月,改名为地方国营扬州漆器玉石工艺厂,厂址从三元宫迁至广储门外6号,在厂内又成立了刺绣车间和剪纸小组。

沿河街

扬州国礼漆器在此诞生

1964年,扬州漆器玉石工艺厂划分为扬州漆器厂、扬州玉器厂,扬州漆器厂搬入沿河街50号。

经历了文革的冲击,在文革后期,扬州的漆器生产有所回升。1972年,在沿河街,扬州漆器厂创作的平磨螺钿《南京长江大桥》挂屏、刻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平磨螺钿挂屏《韶山》、《橘子洲头》等二十多件作品,受到了广泛好评。

扬州漆器厂还开始了对清朝晚期就已失传的珍贵品种软螺钿漆器的研试和探索。“1976年更是专门组织了高永茂、张同沛等人成立试制小组,经过无数次试制,终于攻破难关。”孙卫华说,1977年初,成功仿制明末一件“二龙抢珠盘”软螺钿漆器。这一珍贵漆器品种,多次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记者 邱凌 摄影 张卓君

这些老巷也与“漆”有关

大小描金巷

清代扬州漆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描金巷一带有着传统的漆器工艺描金作坊,这一巷名也得以保存下来。

孙卫华介绍,描金作为传统漆艺的一种,曾经在历史上有很多的佳作出现。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多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非常符合传统漆器奢侈品的高端定义。

时光变迁,大小描金巷已经没有了描金作坊,久居此处的居民对于“描金”的来历也大多语焉不详。

罗甸巷

,西自永胜街,东北端与饺肉巷相连。罗甸巷并不长,但是徜徉而过,着实要拐好几个弯儿。相传,旧时巷内有制作“点螺”等漆器的作坊和漆器商店,故名为罗甸(螺钿)。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