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桩壶,最早为清代紫砂大师陈鸣远首创。采用堆花手法,以梅桩、树皮及缠枝塑造成型,成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紫砂花器高手之吴云根、顾道荣、曹婉芬、姚志源、范洪泉。
松桩壶造型古朴,运用堆花手法,以松桩、树皮及缠枝塑造成型。历代花器大师如冯桂林、陈鸣远、裴石民、朱可心、蒋蓉、汪寅仙、何道洪等皆有制作此壶型。
松鼠葡萄壶,将自然界中松鼠、葡萄两大元素融于紫砂壶艺中。鼠寓意多子,又是藏传佛教财神手中的吐宝神鼬,是财富的象征,而葡萄同样有“多子多福”、“富贵长寿”之寓意。
报春壶,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由近代紫砂大师朱可心所创,其以新竹、老梅、苍松、碧桃为题材,创作出竹报春、梅报春、松报春和桃报春四款壶型,成为花器之经典。
觚棱壶,是仿照古代觚棱设计而成的紫砂壶。早在明代,制壶名家李仲芳就制作过觚棱壶,至清代演变为曼生壶式的经典壶型之一。
八方壶也是紫砂匠人十分钟爱的经典方器器型之一,其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
仿古如意、云肩如意、大彬如意,紫砂壶中经久不衰的三大如意壶经典器型。
六方壶发展至今,款式多样,且各具特色。从早期的六方大彬壶到历史悠久的僧帽壶,再到经典器型的雪华壶,无不展示出方器匀挺而又富于变化的特点,将方器之精髓把握得恰如其分。
四方壶,即以高四方体和矮四方体作为壶体的器型。在历代名家大师的巧手演变下,样式丰富,如四方传炉、方山逸士、鸣远四方、亚明四方等。
虚扁壶,又称“水扁”、“书扁”,因其扁圆的造型而得名。最早见于明代时大彬款制作的调砂“虚扁”,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扁而不塌的气韵,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
乳鼎壶即“三足乳鼎壶”,是紫砂泰斗顾景舟上世纪80年代所创壶式之一,仿古代青铜器“鼎”而设计,在“曼生十八式”匏瓜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十把紫砂壶,它们是自顺治起,每位皇帝的心爱之物,也是紫砂历史上丰碑式的经典器具。
茄段壶取法自然,造型灵感源于枝头成熟的茄子。浑圆素朴的茄段造型,彰显淳朴自然、大巧若拙的韵味,无论是周身光素,还是加以陶刻装饰,皆温润如玉,氤氲清雅脱俗的天然意趣。
牛盖壶为紫砂壶的经典壶式之一,其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牛的元素,采用夸张具象的方式,于壶盖上作两个椭圆形对称的孔,形似牛的鼻孔,故为牛盖。其造型自然庄重,工艺严谨,古朴大方,神...
汉铎壶由来已久,取形于古代器物汉铎。汉铎,即汉朝之铎。清代书法名家梅调鼎所书铭之汉铎壶,可谓是紫砂历史上最具研究价值的汉铎壶。壶身铭文:“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
半月壶为曼生经典壶型之一,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独占一席之地。曼生制此壶以警示世人:凡事,全则半,半则全,欲求十全十美反而不及。
梨形壶,由明代制壶大家惠孟臣创制,因形状似梨而得名,是紫砂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壶型。在闽南、潮汕地区,精巧的梨形小品壶盛行一时,可谓人手一壶,亦有“手中无梨式,难以言茗事”一说。
水平壶,在明、清时期便已有之,为明末清初制壶巨匠惠孟臣创制。伴随着华南一带泡饮功夫茶的风潮,水平壶逐渐成为功夫茶具之王。
秦权壶形似称砣,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所用称之权为形而得名。造型沉着稳重,线形流畅自然、力到十足,朴素敦厚,古雅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