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定、钧窑齐名,在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世哥窑瓷细致、精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运龙《贯耳瓶(古法柴烧)》
历史发展
自古民间相传,南宋时在浙江龙泉县有章氏两兄弟,均以烧瓷为业,二人各主一瓷窑。后因烧瓷品质优良,釉色俱佳而名噪一时。时人遂称章生兄主烧的窑为哥窑,章生弟主烧的窑为弟窑。
明、清至今,哥窑一直被视作名瓷而进行仿烧。明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着重仿釉色和开片装饰,造型既有常见的哥窑瓷式样,也有当时流行的各种式样,如笔山、水丞、象棋等文房用品,以及花觚、葫芦瓶、杏圆瓶、琮式瓶等陈设器。
王运龙《斗笠盏(古法柴烧)》
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他在位期间共刊印《御制诗集》五部,收录咏瓷诗近200首,其中题为咏哥窑者21首,涉及盘、碗、瓶、尊、炉、枕、砚等造型。“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较为流传。乾隆仿哥釉瓷:分官仿、民仿两类。官仿哥釉瓷,以陈设瓷居多,在瓶、盂、尊、罐上常见有堆花铁砂青铜器饰纹。乾隆民窑以仿哥釉瓷为大宗,以制作日常用瓷和达摩像、香炉为主。
1956年发掘了位于龙泉的哥窑遗址——龙泉大窑(古称琉田)。此地烧制的黑胎青瓷同文献记载的“哥窑”瓷器的特征相吻合,证明龙泉大窑即是文献记载的哥窑。
王运龙《温故壶(古法柴烧)》
哥窑特征
传世哥窑瓷造型以仿夏、商、周三代青铜器为主,常见的有鼎式炉、簋式炉、贯耳瓶等,也有盘、碗、洗、罐之类。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俗称“金丝铁线”、“叶脉纹”、“文武片”等。
王运龙《八卦杯(古法柴烧)》
1. 紫口铁足
由于烧造哥窑瓷的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
王运龙《鼓钉杯(古法柴烧)》
2. 金丝铁线
传世哥窑瓷器釉层肥腴,釉面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在焙烧后冷却时,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吴学远《哥窑盖碗》
3. 润泽如酥
哥窑釉中气泡密集,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犹如一个个小珍珠堆集在一起,俗称“聚沫攒珠”。这些气泡能使射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令釉面光泽莹润、泛酥油光,如人脸之微汗,即谓“润泽如酥”。
陈卫星《哥窑公道杯》
哥窑揭示了宋人非凡的审美情趣,无论是宋代哥窑还是后世仿品,收藏价值与日俱增,其独有的含蓄之美、典雅之韵,也是其他瓷器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