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家梅调鼎曾参与制有汉铎壶,其铭文“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恰好解释了汉铎壶壶名的由来,即汉铎壶是根据汉代“铎”的造型仿制而来,以陶土代替了金属材质,制...
简单来说,“掇只”就是“罐子”,那些盛油盐酱醋的小罐小坛。当初的制壶艺人,不过是仿照日用的小罐制成壶身再装置上流与把,一件掇只壶便由此诞生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器,是其中之一。“秦权”,便是秦代官府批准的标准秤砣。紫砂器中的秦权壶,仿秦权而制,有圆、方两大类。
最早的莲子壶流行于明崇祯年间,一说因整体形似一颗莲子,象形而名,另说由古时南方煮莲子粥所用到的莲子罐演化而来。清初以后,莲子壶的造型开始趋向多样化,出现了平盖、牛盖、盎盖、嵌...
仿鼓壶是紫砂光器中的经典造型,为清代制壶高手邵大亨首创,因壶腹鼓胀、上下约束,状若扁鼓而得名。仿鼓壶在一代又一代制壶人的手下,几经创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精彩纷呈。
无论是延续传统,还是创新而作,将自然界的动植物融入紫砂壶的设计屡见不鲜,其中以花为题材的壶式更是不计其数,除了在紫砂壶表采雕塑、贴花、泥绘等手法装饰各种花朵,陶艺家们也常常将...
一粒珠壶,紫砂圆器中的经典壶式,相传为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的制壶名艺人惠孟臣创制。一粒珠壶因外形似一粒圆珠而得名,整壶以圆为基调,壶身作一大珠,壶钮作一小珠,圆润无暇,娇憨可爱。
美人肩壶,壶型借鉴了瓷器“梅瓶”造型,顾名思义,就是窄而圆润的女性美肩样壶。壶肩饱满匀称,向下渐收,构成大致倒三角比例,窈窕圆润。壶把绰约,壶流柔和,整器端庄清丽,轻盈柔美。
仿鼓壶,也有人称之“仿古”壶,即使是在专家的专著中,“仿鼓”与“仿古”也常有混杂现象。这一壶式究竟是称仿鼓壶还是仿古壶,可以通过追溯此壶式的本源来作定论。
西施壶,又称“倒把西施壶”,传统圆器中的经典壶式之一,为明代著名紫砂艺人徐友泉首创,造型来源于古代美女西施。
即使是同一种泥料制成的紫砂壶,壶表的质感可能都会存在很大不同。造成这种质感差异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矿料纯度、砂粒目数、泥料陈腐时间、明针功夫水平、窑温五大因素的不同。
提梁壶的造型繁多,提梁作为提梁壶重要的组成部件,制式也各异。提梁分素式和花式两种,素式常用于光器,简约而雅致,花式常用于花器,装饰性更强。提梁本身的构成,一般分硬提、软提两类...
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寿珍掇球三种造型有别的掇球壶式,乃是邵大亨、邵友廷、程寿珍这三位紫砂历史上的名匠所作,代表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不同风格。
凡以雕塑技法仿自然界物类形态的紫砂壶,都可归为“花器”类。因带有浮雕、半圆雕或圆雕装饰,“花器”又称“塑器”。紫砂花器有吉、祥、福、瑞4类。
紫砂壶中的方器,是以方形或其变形为造型的壶,多为不等边方形,大致可以分为四方、六方、八方、三面、僧帽等壶式。
陶艺家们在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中,以各种动物为造型或装饰时,少有将壶全部做成动物形者,一般只在壶身、壶流、壶把和壶钮上面下功夫。
明代的紫砂壶跟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和现代的紫砂壶有很大不同,这些不同可归纳为规律,以便壶友们在进行紫砂断代时参考。
筋纹器,又称“筋囊器”,凡以曲面为单元、规律成形的紫砂壶都可归为“筋囊器”类,实质上是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的“花货”,多以自然花果的抽象、变体、折棱为造型。
壶身、壶底是紫砂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壶身的主体造型、底足的处理搭配,都影响着一把壶的视觉效果和实用性。
壶盖、壶钮是紫砂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壶盖与壶口的配合、壶钮的大小比例,都影响着一把壶的视觉效果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