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冶石瓢与景舟石瓢虽同为石瓢壶式,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从整体设计、线条处理、比例搭配以及工艺巧思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与特色,只要掌握了各自的特征,很容易区分开来。
供春壶,作为一种古老而精致的茶具,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性的壶钮设计而脱颖而出。这些钮的形状和图案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的沃土,传达着丰富的寓意。在供春壶壶钮的设计中,瓜柄、灵芝...
潘仕成字德畲,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
印包壶,又称“包袱壶”,相传为明代制壶名手时大彬首创,整体呈包袱裹扎印章状,因而得名“印包”。印包壶于时大彬开始得到发扬,徐友泉、陈鸣远亦擅此式,时至今日,这一壶型仍然深受壶...
供春壶,又称树瘿壶,壶表仿银杏树瘿之纹理做出凹凸不平、树纹缭绕的质感,展现出了制作者高超的陶艺技巧。供春壶相传为吴颐山家中书童供春首创,壶名即坯手人名。
曼生读《汉书》,感叹汉武帝的大臣汲黯,常直言劝谏,曾指责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张宴对其有“汲黯方直,故世谓之汲直”的评语,曼生遂萌生了“汲直”壶型。
传胪壶和传炉壶,实际上是同一种壶型的不同称谓。陶艺家们将传胪壶的形状改成了等边四方寓圆,壶流呈三弯的设计,由此诞生了“传炉壶”,因强调其属方器而特称为“四方传炉壶”。
在扁石壶问世之前,汉君壶的器型相对较为朴实,大多显得有些笨拙;但随着扁石壶的出现,尤其是自民初以来,艺人们不断进行改进,汉君壶逐渐得以完善和提升,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器型。随着时...
文旦壶大约创型于清中期,历来为壶艺爱好者们所喜欢。文旦壶线面精简,圆浑古拙,以素面无饰为普遍,短锥形壶流,倒耳状圆鋬,整器暗接,浑然一体,柔弱无骨。至于文旦壶为何命名为“文旦...
风卷葵壶,筋纹器中的经典,乃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杨凤年(杨彭年之妹)创制,灵感来源于风中舞动的锦葵,并以此命名。
清代书法家梅调鼎曾参与制有汉铎壶,其铭文“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恰好解释了汉铎壶壶名的由来,即汉铎壶是根据汉代“铎”的造型仿制而来,以陶土代替了金属材质,制...
简单来说,“掇只”就是“罐子”,那些盛油盐酱醋的小罐小坛。当初的制壶艺人,不过是仿照日用的小罐制成壶身再装置上流与把,一件掇只壶便由此诞生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器,是其中之一。“秦权”,便是秦代官府批准的标准秤砣。紫砂器中的秦权壶,仿秦权而制,有圆、方两大类。
最早的莲子壶流行于明崇祯年间,一说因整体形似一颗莲子,象形而名,另说由古时南方煮莲子粥所用到的莲子罐演化而来。清初以后,莲子壶的造型开始趋向多样化,出现了平盖、牛盖、盎盖、嵌...
仿鼓壶是紫砂光器中的经典造型,为清代制壶高手邵大亨首创,因壶腹鼓胀、上下约束,状若扁鼓而得名。仿鼓壶在一代又一代制壶人的手下,几经创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精彩纷呈。
无论是延续传统,还是创新而作,将自然界的动植物融入紫砂壶的设计屡见不鲜,其中以花为题材的壶式更是不计其数,除了在紫砂壶表采雕塑、贴花、泥绘等手法装饰各种花朵,陶艺家们也常常将...
一粒珠壶,紫砂圆器中的经典壶式,相传为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的制壶名艺人惠孟臣创制。一粒珠壶因外形似一粒圆珠而得名,整壶以圆为基调,壶身作一大珠,壶钮作一小珠,圆润无暇,娇憨可爱。
美人肩壶,壶型借鉴了瓷器“梅瓶”造型,顾名思义,就是窄而圆润的女性美肩样壶。壶肩饱满匀称,向下渐收,构成大致倒三角比例,窈窕圆润。壶把绰约,壶流柔和,整器端庄清丽,轻盈柔美。
仿鼓壶,也有人称之“仿古”壶,即使是在专家的专著中,“仿鼓”与“仿古”也常有混杂现象。这一壶式究竟是称仿鼓壶还是仿古壶,可以通过追溯此壶式的本源来作定论。
西施壶,又称“倒把西施壶”,传统圆器中的经典壶式之一,为明代著名紫砂艺人徐友泉首创,造型来源于古代美女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