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山红泥蕴藏于嫩泥砂质岩下层,外观金黄色,质地细腻,易溶于水,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砂性粘性较强。
香山红泥蕴藏于丰厚的嫩泥矿层中,外观呈现暗红色块状,易碎,遇水即溶化,泥性细腻黏稠,略有砂性,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成品稳定较佳。
红卫老红泥蕴藏于红卫嫩黄色石英岩层下部,外观淡绿色,材质坚硬,矿层厚度1~3米,20世纪70年代得到大量开采。
赵庄红泥蕴藏于嫩泥矿层中,从明代开始已经被公认品级最好,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书中记载“未触风之石骨”,指的是红泥,起名朱砂泥、海棠红。
在紫砂历史中,宜兴黄龙山蕴藏的段泥类有团泥、段泥、淡泥、潭砂泥,这些段泥的名称标准究竟谁对谁错?
青龙山山前路小红泥蕴藏于青龙山南余脉坡山表层嫩泥矿层。外观土黄色,断面偶见胭红色,夹少量段泥斑点,材质略硬,质地厚重。
青龙山南矿区红泥蕴藏于青龙山南嫩泥矿层,原矿外观褐黄色,断面三氧化二铁含量较高,灰黄夹褐紫色,材质略硬易碎。
由台西村民开发的小珠山小红泥,蕴藏于青龙山北余脉与青石石灰岩共生交界层,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砂性粘性较好。
国营宜兴紫砂工艺厂把黄龙山十几种红泥品种中的小红泥料作为其生产红泥紫砂器皿指定用料,是因为黄龙山小红泥砂性含量较高,蕴藏量较丰富,制坯烧成稳定性都非常好,成陶收缩率仅为10%。
拼紫泥并不是如今才有的,可追溯至老一厂时期,在当时已颇具盛名。拼紫泥从根本来说,也就是泥料的调配,紫泥配紫泥。
黄龙山一号井矿区玫红泥蕴藏于嫩黄石石英岩层下部,矿层厚度约十几厘米,外观玫红色,材质稍硬,属粉质岩泥性,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粘性较好,烧成温度1150~1180℃,成陶收缩率...
龙血砂红泥材质坚硬致密,厚重如铁,整体红如朱砂,表面蜡质感较足,玉透度极好,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酥性砂性极强,打泥条粘性极差,这是矿内含石英岩丰富所致。
石红泥是单元矿练泥制壶的上乘材质,属红泥类中的珍稀矿料,蕴藏量非常少。
紫朱红红泥由于发育在黄石石英岩岩缝中,蕴藏量稀少,在传世的作品当中偶见紫朱红砂色。
在紫砂壶消费市场中,“稀有泥料”概念需要消费者理性审视。
台西老红泥外观呈现土黄色,属砂质岩粉质岩泥性,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粘砂适宜,成型烧成稳定性较好,烧成温度1160℃~1200℃,成陶收缩10%左右,砂色赭红,质地厚重。
过去开采出来的黄龙山小红泥全部供应给国营宜兴紫砂工艺厂,由其将小红泥中的珍稀红泥分离利用,将它称作大红袍红泥。
黄龙山四号井矿区枣红泥蕴藏于黄石石英岩岩层夹缝中,原矿紫绛色、紫青色,断面见铁锈水斑点,材质坚硬,质地厚重。
黄龙山四号井东矿区石朱红红泥蕴藏于黄石石英岩岩层中,石红与朱砂红沉积共生矿。由于受岩石的挤压,虽薄如纸却坚硬如石,俗称石锅巴。
1958年黄龙山北余脉建设了第一口暗宕用于开采红泥。这一区域因红泥蕴藏丰富,又靠近青龙河,按当时的开采条件,占尽天时地利,所建暗宕起初命名为红泥宕,后改称红旗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