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宜兴紫砂壶名家|花器之王顾道荣:自然之物,精气神来

  • 编辑/作者:q
  • 日期:2019-04-04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顾道荣出生于潜洛的紫砂壶世家,父亲顾德根和母亲顾史氏都是当时的制壶好手。陶乡浓郁的紫砂文化熏陶着他的童年,他一有空就独自把玩紫砂,沉浸在紫砂艺术天地里无法自拔。

序:

自明朝以来几百年里,紫砂壶艺术虽几经曲折,但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这自然离不开千千万万把紫砂艺术视为生命、视传承紫砂艺术为义务与责任的紫砂艺人。

紫砂艺人顾道荣,先后师从朱可心、顾景舟等紫砂巨匠,多年来吸取前辈艺人之精华,技艺全面,功底扎实,开创出独特的艺术道路,成为宜兴紫砂壶艺术举足轻重的人物。

被问及成就其紫砂艺术的秘诀时,顾道荣坦言,做紫砂壶,一定要做出它的精气神来。这种精气神,也见于83岁的顾道荣身上,如今他依然精神矍铄,激情四溢。紫砂壶艺术早已和顾道荣的生活融为一体,互生共长。

顾道荣照片

  潜洛时光  

“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这是清朝大才子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对紫砂壶的记录。

李渔所谓的“阳羡”,是江苏宜兴的旧称。宜兴有着6000多年制陶历史,素以盛产陶器闻名于世,所以宜兴也有“陶都”之称。

而紫砂壶作为陶艺的一种,更是宜兴皇冠上的明珠。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所谓宜兴茗壶、宜兴砂注、阳羡磁壶、宜壶、荆溪壶等,其实都指的是宜兴紫砂壶。

宜兴潜洛村,这里既是紫砂陶艺的发源之地,也是紫砂壶大师顾道荣的出生地。潜洛村有着人人从事制陶的传统,多少个紫砂家脉从这里诞生。

紫砂壶制作工具

1937年,顾道荣出生于潜洛的紫砂壶世家,父亲顾德根和母亲顾史氏都是当时的制壶好手。陶乡浓郁的紫砂文化熏陶着他的童年,他一有空就独自把玩紫砂,沉浸在紫砂艺术天地里无法自拔。

“在我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一个人要有一技之长。”顾道荣回忆起童年时父亲的教导,“一技之长不是只会做茶壶,做个木匠、泥瓦匠都可以。你看我手上这个紫砂壶,你绝对不会想到在几百年前,人们也是用的这种壶。所以,不管什么时代,有了手艺,有了一技之长,就有了生活的保障。”

就这样,从14岁开始,顾道荣正式跟父母学做紫砂壶。

彼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中国制陶业在经过战争时期发展急剧衰退后,正开始恢复生产。可以说,顾道荣的学艺生涯和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有着相同的步伐。

1955年,在大好形势下,宜兴成立了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工艺厂的前身)。在一些老艺人的带领下,不少年轻人也加入其中。当时,顾道荣也成为了合作社的一员,并且有幸得到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紫砂巨匠的精心教授,由此开始了他的壶业生涯。

岂料,1959年开始,国家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1962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要恢复农业生产,从而恢复全国经济发展。于是,像顾道荣这类在紫砂工艺厂的农民,全部回家种地搞农业生产。

即便如此,顾道荣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紫砂壶艺术。“回家后,我白天务农,晚上做紫砂,做到凌晨1点,早上再起来到地里干活。”很快,顾道荣练就了“单节竹段”、“双线竹鼓”、“龙潭”等拿手活,作品做得轻巧精湛,形神飘逸。

顾道荣老师作品

一直到1987年,宜兴紫砂三厂开办,顾道荣才再次回到厂里。而此时已技艺精湛的他,被委以重任,担任紫砂三厂的厂长,在负责生产的同时,也授艺带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紫砂艺术更加市场化,呈现出新的历史景观。

“90年代初,厂里不景气,工人都回家做紫砂壶。1992年,我到砂龙陶艺有限公司主持陶艺设计开发工作。当时,市场慢慢开放,香港人和台湾人相继到大陆做生意,所以在1994年前后,紫砂壶市场非常红火。”

此后,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顾道荣致力于紫砂壶艺术的传承,多年来坚持不断突破自己,逐渐成为当代紫砂壶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

顾道荣老师所获荣誉

  “花器之王”VS“当代农技员”  

紫砂壶被誉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佳品,其造型历经数百年发展演变至今,式样变换,可分为不带装饰的光器、仿动植物形态的花器以及在光器基础上塑造各式各样棱角的筋囊器这三类。

顾道荣跟父母做学徒时,主要学的是光器,后进紫砂厂,则跟随几位前辈艺人学花器,塑造各种大自然中的花木果蔬、鱼虫动物。

“做花器的时候,要先做缀、把、流,后做小枝叶、藤、松树、葡萄,再将它们一点点插上去。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能乱来的,做错一步,它就达不到理想的状态,甚至会裂开。”顾道荣回忆起学做花器的细节。

为了达到理想的状态,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挂件,顾道荣都用心去做。

“茶壶不是雕塑,雕塑很多年后可以修修补补,但茶壶修补了就没用了。特别是要掌握干涩度,控制好干和涩。比如,在捏壶柄的时候,干涩度掌握不好,捏上去不到两个小时它就掉下来了。”

做紫砂壶时,顾道荣沉得下心来,而且常常用一两年时间来做一把壶。这使得他的花器造型丰富、形象逼真。从1987年至今,顾道荣拥有三十余年的花器制作经验,凭借高超的技艺被学界称为“花器之王”。


顾道荣认真制壶场景

不过,面对“花器之王”的美称,顾道荣却自自谦为“当代的农技员”。其中缘由,不乏与顾道荣的艺术创作来源有关。

顾道荣坦言,大自然,是他的紫砂壶艺术的重要来源。

“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是绝对想不到的。所以,我经常到山上采风,去看植物如何生长。而且,我还会亲手去种大南瓜,从包种到栽秧,从开花到结果,我都亲身见证它的生长。”

这就是顾道荣自称为“农技员”的原因。

事实上,宜兴紫砂一直和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许多农民在忙完农活后,便在家里做紫砂壶,称得上半耕半工的紫砂艺人。从历史的惠孟臣、陈鸣远等名人,到近代紫砂七大艺人之一的王寅春,以及顾道荣的师傅、壶艺泰斗顾景舟等,都实现了从农民到紫砂巨匠的转变。

继承这一传统,顾道荣始终走在贴近生活、拥抱生活的艺术之路上。“大自然很丰富的,要学会去体验、去想象、去构思,当然,之后一定还要修改,把更精美的地方加进去。”

由此,顾道荣的作品非常接地气,充满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在寻常事物中营造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致。比如《田园风情》,深厚的仿真功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壶用优质天然紫红泥泥料而制,形体上自然、朴实,主体丰硕结实,枝蔓叶上写意细腻而充满美感。又如作品“秋趣丰收”,以一串硕大甜美的葡萄为型,设计成茶具之身筒,而盖钮是一只鲜活的秋蝉,在增强了作品的美学意境同时,也充分考虑到茶具的使用功能。

《田园风情》作品

《秋趣丰收》作品

  做出紫砂壶的精气神  

除了有“农技员”的这一面,顾道荣还有文人的一面。在他看来,壶的精神和内涵,由制壶人的品格、个性和素养所左右。这样的艺术创作理念,让顾道荣的紫砂壶朴而不俗,美而不妖。

“做紫砂壶,一定要做出它的精气神。像我们人一样,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定要有精神。”顾道荣说。

以作品《束柴三友》为例,壶身仿似松、竹、梅三树段束于一体,松段的松鳞、松针,梅段的杆枝、花卉,以及竹段的竹节、竹叶,都刻划仔细,自然夹置,于繁复中见规整条理。壶把状若虬屈的梅枝,壶流有如横生的松枝,全器浑若天成。顾道荣以松、竹、梅这“岁寒三友”为造型对象,意指寒冬腊月,独近自然之精神。

《束柴三友》作品

顾道荣不只希望能塑造出紫砂壶的精气神,还希望能通过紫砂壶艺术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比如作品《特大松鼠葡萄桩》,千年虬枝生机盎然,松鼠跳跃嬉耍,顽皮活泼,这是老艺术家自身对改革开放国策的衷心拥护和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真情表达,同时也体现出顾道荣的文人情怀。

《特大松鼠葡萄桩》作品

其实,文人生活与情怀,同紫砂壶艺术从来都融为一体。自明代士大夫阶层的饮茶习惯由煎煮变为冲泡后,紫砂壶从比较实用的器具,演变为具有多种艺术形态的工艺品。更重要的是,紫砂壶日渐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载体和理想的寄托。

顾道荣也同样将紫砂壶艺术看作精神世界的归宿,正是有了文人情怀,他让紫砂壶这一传统手工艺术有血有肉,让紫砂壶艺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人们从质朴的寻常事物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顾道荣老师采风

  传承艺术,做人是第一位  

说到文人与紫砂壶,不得不提到国画大师黄宾虹。黄宾虹与紫砂壶有极深的渊源,他为中华民族保留了历史上第一把紫砂壶春壶,并避免这件国宝在抗战时期被日本人夺走。全国解放以后,黄宾虹把这件紫砂壶捐献给了国家,使得现在人们能够在国家博物馆里看到这把壶。

黄宾虹在战争时期不惜一切保护紫砂壶国宝,顾道荣则在和平时期以及新时代,致力于传承紫砂壶艺术。在他看来,紫砂壶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文化事业,要将它传承下去。

“在八十年代,全国有36家紫砂厂,后来都相继倒闭,为什么?一是质量不好,二是技术跟不上。”顾道荣对紫砂壶工艺今昔的时代环境作了对比,“现在,国家形势这么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每个人都重视对身体的需求,对紫砂壶的需求也更大了,它可以用来修身养性。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更身担重任,致力传承紫砂壶艺术,让它能够走向世界。”

《引路》作品

《祝寿》作品

如今,83岁的顾道荣依然坚持做紫砂花器,3个孩子也都继承了他的紫砂壶艺术。

纵观紫砂壶艺术领域,一大批传统艺人和新生力量相辅相成,传统和创新的交融成为新时期紫砂艺术的亮点。而对于年轻一辈的紫砂从艺者,顾道荣充满期待。他自谦,到他这个年龄,虽然想创新,但觉得想象力已经不如年轻一代。而且,年轻一辈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所用的工艺器具和材料,都比过去要优越和先进。

顾道荣坚信,只有在传承的土壤中,才能开出创新的花朵,真正推动紫砂事业的发展和长期兴旺。因此,他希望年轻人不仅要传承前辈的技术,更要传承紫砂精神。

“从事紫砂壶艺术,比起做壶,做人才是第一位的。人做不好,也不会出好作品来。”顾道荣说。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