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泥土,于火成陶,不敷金碧,不施铅华,价格却堪比黄金美玉。每一件绝无仅有的紫砂艺术品,都是制壶艺人们倾注心血与智慧的匠心之作,也承载着中国独特而耀眼世界的紫砂文化。
一砂一世界,一壶一人生.陈友林出生于我国著名的陶都-宜兴丁蜀紫砂世家,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陈鸣远之传人,1983年进宜兴紫砂厂学习制壶,得到李昌鸿、顾绍培、蒋蓉等大师的悉心教导及指点。有了多年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的他加上自己的刻苦,壶艺得到长足的进步。尤其擅长全手工制作。
陈友林紫砂作品《天地福壶》
一把壶,一把泥。陈友林深知好壶需好泥,泥为壶之本,所以他坚持以理论掌握紫砂矿料的基本知识,再深入多个矿区,了解紫砂矿的资源及不同泥料的基本特性,采用传统的手工练泥方法,经过碎石-风化-磨粉-拌泥-侵优等工序,形成熟泥,并开掘不同泥质、不同泥性、不同温度、亲自烧制,终于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紫砂泥的特殊材质效果。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还在紫砂壶的装饰和紫砂杂件上推陈出新,将泥绘,珐琅彩烤金,嵌金等工艺运用于壶面装饰上,注入了由别于古代的现代工艺美术手法,让人耳目一新。紫砂杂件上则注重形式多样,尤其是大件上的功力更是非凡,造泥讲究,外形庄重,气魄宏大,精工细雕,实为紫砂艺术中的又一亮点。
陈友林表示,人们之前只注意到紫砂壶的投资性而忽略了其文化性。"紫砂壶依附于茶文化。对喝茶讲究的人,离不了紫砂壶。"陈友林对于紫砂的属性非常熟悉,"紫砂的包容性非常强,和金属、玻璃、陶瓷等材料比较,紫砂壶泡茶的效果最好。"最早认识到紫砂壶价值的港台地区同胞,其实都是从泡茶开始认识紫砂壶。如今,很多港台地区同胞的子侄辈将当年从祖国大陆低价收购的紫砂壶重新拿回大陆拍卖,并频频获得高价,也凸显了大陆近几年茶文化的兴盛。
对于未来,陈友林认为,无论紫砂壶的价格被炒到什么样,作为一名制壶人,都需要谨慎认真地对待手中的每一件作品。"从陶瓷几千年的历史就可以看出,潮起潮落,归根结底都要看作品本身。只有做好了作品,才能获得艺术上的永恒。
陈友林紫砂作品《荷花莲子》
2006年5月,宜兴紫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砂市场再次回暖,尤其是2011年至2013年,随着顾景舟等已故大师遗作的价格在拍卖界屡创新高,中国紫砂业再攀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陈友林的作品也开始收获各种殊荣:2008年,"四季如歌"获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金奖,并被无锡博物馆长久收藏;009年,"笋壶"在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大奖赛评比中荣获金奖;2009年,"合家欢"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0年,"雅趣壶"中国工艺美术金奖;2011年,"高山流水"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2年,"梅花提梁壶"获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金奖;2013年,"梅花提梁壶"被无锡市博物馆收藏;2013年,"六方宫灯壶"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金奖……
陈友林以其过人的睿智与勤勉,广取博收,厚积薄发,多管齐下,其胸中块垒撑肠,纵横在手,一件件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情、独具匠心的优美外形、高古神韵、绝妙创意的神器,赋予了紫砂壶强烈的生命气息,每一件紫砂壶作品都倾注着陈友林的智慧与汗水。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