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成熟代表一个城市发展的高度,像潍坊这样把文化做成品牌,形成产业,惠民利民的城市,在中国来也不多见。日前,潍坊入选中国城市60强(仲量联行最新综合研究报告)标签是新兴型城市,既然是新兴那么在评价中起关键作用的就一定不是传统模式,特别是在诸多的新兴产业中,潍坊以“文化+”的创新模式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无疑贡献巨大。
从最早的“风筝搭台,经济唱戏”,到近来声势越来越壮大的中国画节和文展会,从最初简单直接的文玩儿书画展示与交易孕育行业与产业发展契机,到如今水到渠成地评奖、鉴定、拍卖、论坛等推动市场与品牌的成熟,潍坊扎实地迈出了每一步,也大胆地尝试着下一步。
文化的兴起必定会催生相应的经济,而经济的繁荣也会拓展和衍生新的文化,文化与经济分不开,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叫“人”,“人”才是文化硕果和经济成果的受惠者。
回到8年前,如果要问文展会是什么东西,没几个潍坊人能答上来,即使去过了八年前的第一届文展会,那个时候的人们也很难准确的描绘文展会的完整面貌,因为在它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前,概念是模糊的,样子是粗糙的,没有多少人能预先看到它辉煌的今天。人是文化与经济的综合反映体,那个时候的潍坊人就如同青涩的文展会一样,骨子里也是粗糙的,虽然有优秀文化传承在“基因”里,但是没有经过提炼和提升,就形成不了底蕴和气质。
8年之后,像中国画节、文展会这样的品牌会展,它对潍坊人的改变不仅是传输了一些概念,更有价值的是改变了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从艺术的门外汉成了行家里手,从简单直观的欣赏升级为品鉴。这些切实体会在生活里到处都是。艺术归在文化里,文化是文明的部分,因此可以说品牌会展提升了潍坊人的文明水平。有了艺术修养在心里,人们表达自我就多了选择,有了选择就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人们文明的反馈,文明先提升个人,文明的人再提升这座城市。
当然,这个提升过程和成果,并不是仅仅靠几天的会展活动就能实现和发现的。在这点上,潍坊人不浮夸,不急躁,把功夫用在平时。会展活动是可以提升产业、发展行业,提升人民艺术修养和文明素养,但是要最终达到更理想的结果,还是得细水长流地过日子,扎扎实实的搞建设。
中国画节和文展会本质是成果展示,那些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积厚实力。如果大家平时留心一些新闻,就会发现关于这个观点的充实证据。如有关机构直接将一些“非遗”课程开到学校里,从娃娃抓起;像潍坊紫砂协会和潍坊刺绣协会就直接面向社会招生,免费培训;有些“非遗”民间艺术大师更打破“家传”规则,开门招生教学;这几年随着文化展会的兴盛,政府每年评选一批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大师,将一些原本日渐式微的民间艺术纳入到科学的产业发展中来,使它们焕发了新的活力。同时,政府对文化产业创业者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的两手支持;而新兴的投资者也对文化产业有越来越多的兴趣,如“印象潍坊商城”、1789文化艺术区、影视动漫等等。总之,潍坊全市上下是把文化建设当成了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有了这些努力,有了这些发展,潍坊的文化产业如“滚雪球”般越来越来大,经济效益数据每每刷新记录,潍坊人能接触到的艺术种类和层次也越来越丰富。2015年潍坊市首届诚信画廊评选参选单位就有近50家,仅从数量就可以说明,单画廊这一行业能为潍坊人提供的艺术服务就已经到了让人挑剔的水平。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为人,当然就不只是为潍坊人。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尽兴而归。品牌打造出去,是为分享和共同进步的。文化要长久健康发展,本就应该开放与分享,这毋庸置疑。问题是开放的程度,分享的便捷度,促进的融洽度,在这几点上潍坊做的同样的毫不含糊。品牌打造、平台建设、市场培育、行业规范、产业经营、公共服务,虽然多数时候也是在探索中前进,但成果是可观的,影响是可赞的。做到这些,受惠的就不只有潍坊人了。
今年的文展会还有件新鲜事,荣宝斋(潍坊)分店落地潍坊,这是这家百年老店的全球第11家分店,能被选中,潍坊靠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硬实力。
中国画节、文展会作为一张名片,可以代表潍坊,特别是代表潍水文化,往更高远的层次上推进,也许它可以代表中国。我们有如此的文化平台(文展会),有如此的文化主体(人),有如此的文化内容(展示交易),并且还有如此成果,这怎能不让激动与自豪。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