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6日 12:05 来源:三九养生堂 编辑:游本丽
说起紫砂壶,相信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喜欢以及收藏紫砂壶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紫砂壶泡茶却是味道是不一样的。但是,你对紫砂壶的了解有多少呢?紫砂壶的术语知道有哪些吗?紫砂壶的肌理是什么意思等等。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
1、肌理效果特点 2、紫砂壶的泥性与肌理
3、紫砂壶的肌理效果收藏时须注意 4、肌理效果装饰在紫砂壶上有何体现
5、好紫砂讲究肌理感
肌理效果特点
肌理效果是器物表面因材质特点和加工手段而形成的装饰效果。古代虽不用这个名称,却一直采用调砂、铺砂、绞泥和抛光等方法进行肌理装饰。
自然肌理与艺术肌理之美
大自然千姿百态,世间有万物之貌,这是构成视觉形象最基本的要素。生活是艺术表现、艺术创作的源泉,就水彩风景而言,同样如此。天空的绚丽多彩、大海的浩瀚波澜、山寨的老墙木屋、晨烟的依稀梦幻、古道的曲折逶迤、山岩的鬼斧神工、阳光的妩媚灿烂、雨雾的朦朦胧胧、枯树的斑驳沧桑、幼苗的生机盎然,无不呈现出奇妙无限、变幻无穷的自然肌理之美。
物体表面都有一层“肌肤”,在自然的造化中,它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或平滑光洁,或粗糙斑驳,或轻软疏松,或厚重坚硬。这种种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变化,使之形成一种客观的自然形态,即肌理,从而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肌理并不都是美的,只有当它在一个特定的空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光线之下才能呈现出某种美感。画家正是从这里汲取了艺术的灵感,把这种自然肌理感觉恰当地运用到视觉语言表现中去,创造出人为的艺术肌理之美。如美国画家怀斯在《冬日的磨坊》、《苹果酒桶》等作品中表现了斑驳的油漆、千疮百孔的断壁残垣、粗糙的栅栏等,在生活中这些物象也许并没有什么美感可言,然而当它们经过画家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后,便以艺术美的崭新面貌呈现出来,从而表达出特定的审美因素和审美意味。水彩画不论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与内容,都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更不是纯客观的摹仿,它是画家在生活体验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和表达。
罗丹曾说:“艺术家所见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深思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景物,一旦成为艺术家描绘的对象,便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借景抒怀、寓情于景,使自我的审美理念、精神追求找到了抒发的物体依托。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中,人与物、情与景融为一体。自然的肌理一旦溶入画家的情感,便激发起画家创造的激情,使之成为画家“借题发挥”的对象,它们被画家利用各种材料、工具、手法、特技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惟妙惟肖、无穷变幻的艺术肌理来,从而成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对水彩画来讲,独特的工具使之具有得天独厚的肌理创造本领,这是其它画种不可比拟的。当然,这种以各种手段制作出来的艺术肌理是经过画家主观化了的纹理,即使是随意泼洒的水迹,也同样会留下画家对物象的主观感受,这就使得艺术肌理在某种意义上更具审美的意蕴。
艺术肌理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不但能丰富艺术的表现力,而且还能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当面对雄浑磅礴的太行山,那层层的山岩、斧劈状的石痕,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内在的感人力量。当身处烟花三月的江南水乡古镇,在淡淡的晨雾里,那水淋淋、意切切,那空蒙秀美、细雨无声,给人以轻灵隽永、意犹未尽的朦胧美。这不仅仅是大自然与物象的外表之美,在这些外表与可视的肌理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层的意境之美。种种自然肌理无不关联着人们的心理想象,将各种自然肌理纹样作为视觉信息转化成绘画语言便产生出艺术肌理,使之传情达意,这无疑将会丰富和拓展水彩艺术的表现力度,使水彩画的表现与心理效应之间达到高度的吻合。
具象写实的肌理美
肌理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基本语言形式,同色彩、线条一样具有造型和表达情感的功能。在具象写实的水彩画表现中,肌理可以再现物体表面丰富多变的特征,具有意想不到的造型效果。肌理在传统写实风格的水彩画中运用非常广泛。像威廉、透纳、萨金特这样的写实主义水彩画大师,不但能娴熟地驾御水彩画的工具性能,还能在水彩画的创作中突破古典程式的束缚,大胆探索与拓展特殊技法与肌理效果在水彩绘制中的运用。英国水彩画家亨特在巨幅水彩《十一月风光》中第一次运用泼洒的特殊技法,使画面上的水与色相互作用,从而在偶然中寻找机遇,巧妙地利用颜料自由生发的图形进行绘制创作。这是对传统水彩画的延伸与变革,手绘的痕迹被部分的肌理取代,从而使水彩画创作中的情感释放找到了一种新的载体形式。
美国水彩大师安德鲁·怀斯、瑞典画家佐伦等人的水彩作品是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精美结合,他们把油画、版画的一些技法优势,通晓吸纳,为我所用,在保持水彩透明、纯真基点上,采用润色喷染法、油水分离法、刀刮法、拓印法,这些特技所产生的肌理效果,既丰富了水彩画内涵,又拓展了其外延。我国著名水彩画家王肇民对具象写实风格潜心追求、深度挖掘,他的多幅作品如《静物系列》、《木棉花》等,是当代中国写实风格的水彩作品中具肌理之美的典范之作,特别是他创造的在水彩纸上做肌理底子的画法使水彩画坚实雄厚、深沉博大。在用笔用色上,他吸收了我国画像石、画像砖及石窟壁画的厚实感,既有功力,又有哲理,表现了纯朴、酣畅、厚重的肌理之美。
肌理不仅可以表现物体的不同质感,同时,也使画面呈现多样的视觉效果,不同的肌理对比,可以使人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意蕴。如水彩特技中的洒盐法,它利用盐粒遇水溶化的特性,在画面湿时撒上盐粒,盐粒渗化将颜色挤开,形成了一颗颗类似雪花状的小白点,恰似百花竞放又似雪花飞舞。又如在花卉静物的写生中,随意在背景上滴下几颗水滴,画面立刻就会打破远景上的平板状态,生动起来,与前景上的花朵相映成趣。同样,颜料渗溢出的肌理与树枝的生长形态具有某种同构关系,运用自然渗化的方法表现密密麻麻的树枝,更增添了画面的自然天趣。
抽象写意的肌理美
水彩画中的所谓“抽象写意”与“具象写实”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在同一画面上达到互补与和谐。具象是情系自然的脉络,抽象是通往理性思维的枢纽。抽象与写意的肌理在水彩画的表现中有着其它画种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水的品格是清澈、明净、流动,色彩的特性是变幻、神妙、诡奇。水与彩的交融,构成了一个晶莹亮丽的世界、一个水色淋漓的世界、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水色在流动、撞击、融合、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神奇美妙的肌理效果。尽管很难看出与生活实际相符的具体形象,但是却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相关的视觉联想,似乎看到了生物进化的萌动、天体运动的轨迹,似乎是细胞、海藻、星云、波光、森林、花朵在混沌状态中的忽隐忽现。这种特殊的视觉肌理之美,更强调于精神世界的视觉形象化,在象征与联想中寻找一种潜意识的东西,从而达到“大象无形”、“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著名美籍华裔水彩画家程及以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意象表现为基础,创造性地探索出独具东方艺术风格的抽象水彩画表现方法,他的代表作品《秋色》、《白莲》、《大象无形》等在肌理表现上融泼洒、冲积、拓印、罩染、皴擦和勾勒为一体,从而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总之,水彩画在肌理表现的手法上是非常宽泛的,它既可“意在笔先”,又可“意在笔后”,从而形成水彩画表现的“千言万语”。从自然肌理之美中寻找艺术肌理之美,这是水彩画真正的特点和优势。它既能借助肌理把物象表现到惟妙惟肖的程度,也可以利用肌理把画面表现得朦胧飘渺;它既能在具象中包含抽象的意味,又可以在抽象中产生真实与灵动。从艺术语言审美的探求中挖掘水彩画肌理表现的内在潜力,将会不断赋予水彩艺术新的内涵,开拓新的语境,形成新的风格。
立体构成中的肌理
在立体构成中,肌理指的是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它根据来源可分为材料本身的肌理(日木纹、大理石纹等等)和人工处理的肌理(如仿木纹的人造板材、仿大理石纹的人造石材以及将各种材质综合形成的肌理等等)。
另外肌理根据人体感受方式不同,可分为触觉优先型肌理和视觉优先型肌理两种。可以通过人皮肤的触觉而感受的称为视觉优先型肌理。在立体构成中的肌理往往是触、视觉综合性的肌理,既能通过视觉感受,又可触摸得到。触觉是人体的一种特殊感觉。各种外界刺激(日冷、热、软、硬、光滑、粗糟等)通过分布在皮肤的神经末梢,传达到大脑,使人体产生一种综合的感受,它较之听觉、视觉都更为复杂。比如,有经验的陶艺师通过对陶土的触摸就可以判断陶土的好坏,以及用此陶土烧制的瓷器的好坏等等。因此,触觉是带给我们肌理感受的主要手段。通过触觉,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等性质。
另一种肌理感受,则来自视觉。比如我们从高空府澉大海,蔚蓝的海面会通过视觉传达给我们海面的肌理感受。再如站在山腰看云海,虽然我们不能通过触觉来感受云海,但通过视觉,仍然可以感受到云海那特殊的肌理。不同的肌理,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大理石肌理表现华贵、高雅的意境,布纹肌理传达了亲切柔和质朴的意境等等。同时,不同的肌理,因造成反射光的空间分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光泽度和物体表面感知性。比如,细腻光亮的质面,反射光的能力强,会给人轻快,活泼、冰冷的感觉;平滑无光的质面,由于光反射量少,会给人含蓄、安静、质朴的感觉;粗糙有光的质面,由于反射光点多,会给人笨重、杂乱、沉重的感觉;而粗糙无光的质面,则会使人感到生动、稳重和悠远。
在立体构成中,肌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属于造型的细部处理,也就是相当于产品的材料选择和表面处理。肌理在立体构成中具有以下作用:
1、肌理可以增强立体感
比如一个形态的表面和侧面分别用不同的肌理来处理,就可以增强造型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肌理的这一作用,是由肌理的形状和分割配置关系决定的。
2、肌理可以丰富立体形态的表情
不同的肌理会呈现形态不同的表情和特征。为很好地发挥肌理的这一作用,在立体构成时,我们常将肌理放置在视线经常看到的部位。
3、肌理还具有情报意义
也就是不同的肌理会提示我们其作用和用途。如瓶盖、旋钮、开关等特殊肌理会指导我们对形体的使用。为发挥肌理的这一作用,在立体构成时,我们可以将肌理布置使用时常接触的部位。利用同类材料构成的肌理可产生谐调统一的效果,但要避免单调和呆板;而用不同材质构成的肌理则会产生变化丰富的效果,但要注意避免散乱和无序。
综上所述,在立体创造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肌理来表现作品,同时,肌理与造型、色彩之间的和谐统一也是创作一件好的立体构成作品的保证。
紫砂壶的泥性与肌理
紫砂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寻求一种纯,一种净,如同对玉的要求一般。对于好作品,人们不容许有丝毫瑕疵存在,这是高质量生活追求的必然,也是宫廷贵族的审美遗记。比如一把壶,它不应有铁质点显现,不应有颜色之偏差,要在使用过程中能体现养壶的特性,融入人的触摸情感。因此“纯”和“净”成了紫砂的一个特质,一种追求,一种内涵,一种风骨。一个不成文的审美准则,衡量紫砂的一个圈。显然这有它自身的道理,但过份的偏面追求,却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生动、随意、轻松的东西,流于呆板。
探索紫砂新泥性和肌理变化
如果关注一下其它陶瓷,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恰恰与我们平时所要求的不尽相同。如采用柴烧、乐烧或其它烧成,或加上一些其它黏土和釉药,在同样的陶质上会显现出不同的色彩,在窑内气氛的流动中留下偶然的、永恒的差异,这种对比和自然过渡确实能产生奇异的美。
记得日本美浓国际陶展上有过一件金奖作品,颜色深沉但变化非常丰富,犹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层层叠叠的变化,经历了大自然多少年的风风雨雨,斑驳得异常美丽,深深被它感动。当时我想,我是做不出那种效果的。其实这种感觉并非仅仅是靠做出来的,而是靠烧成后的泥土变化,那种偶然的烧成变化或反复多次烧成后形成的沧桑感,是无法人工做的。像霍去病墓石刻如果剔除时间风雨的岁月积沉,就不会如此丰厚,而且人工做作痕迹易导致俗气流生。
探索紫砂新肌理 回归美的本质
实际上已有些人意识到这些问题,借鉴一些其它陶瓷的烧成方法,来寻求紫砂的潜在变化,这些试验带来了意外收获,但如常言所说:有得必有失,找到了丰富变化,跑掉了纯净,特别是用作饮具时,无疑丢失了优势。当然作为其它题材会有巨大的潜能。所以我在想,是否能找到一个办法,既可以在色彩上、外观上求得到一种变化,又不失紫砂固有的纯净及由它而生的亲近,于是就有了最近一系列探索紫砂新的泥性和表面肌理变化的作品,以印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有道理。
这个过程是有趣和令人欣喜的。当我按心理所思,用几种不同的泥或砂掺合,搭在一起时,呈现出一个个不同的苍苍茫茫的图景,犹如大自然的山川河泊在紫砂特有的深沉下积淀;有色彩的变化,在最后的压理下所显现的肌理光毛对比,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美,既不失紫砂本质,又相异于传统形式,若即若离,又似曾相识,美的本质得以回归。苦思之余偶然得之,是意外的惊喜,又是实实在在意内的事。
当我们的前辈在将每个局部处得非常细腻的时候,或许多少产生过那种偶然的触动,只是他们太专注已拥有的技术以致于忽视了那些感动,失却了一个跨出圈外发展的机会。技术的重复体现则锁定了紫砂传统的语言和风格。供春在塑造树瘿壶表面的纹理时,肯定对自然肌理的流露有过不小的触动,但他在作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游离之后,又回到原来,归复于传统,将之纳入紫砂特有的形式而成为一代匠师,自觉不自觉地冲破了匠的藩篱,又形成了另一种匠的意识。这次回归到底是供春自身的举动,还是他的后辈们的迂回,现在我不得而知。因为我们现在所见供春壶都是后人的仿作而缺乏原件,由于对历史了解的局限,我无法依据去下结论,只是如此感受而已。
发掘泥性新内涵 展现今之视角
紫砂形成自己的语言及风格,这其中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归根到底的根本因素还是泥性。泥的性质决定了紫砂的昨天和今天,还将影响明天。它的可塑性造就了现有的语言,又规约了它,事物常常相反相成。它的辉煌代表了过去,是过去人的荣耀,我不知道人们是否都这样想。作为今天的陶者,应有自己的印记,不能老是反复停留于过去的造型和手法,吃老本,在不失紫砂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应有新的思维、手段去展现今天我们的视角,发掘泥性的新内涵、新美感。
面对这一系列尝试,有无动于衷,也有格外的惊喜。有时我会长时间凝视着这些表面肌理,其抽象画面犹如宋代山水变相呈现,重重叠叠,幽深苍茫,若大江小溪回旋显隐,沟沟坎坎层层而去,葱葱茏茏生动勃勃,有一种大自然的坦荡气象,阳刚之美,彷佛游历于荒原大泽,体味着大自然的生命脉膊。
我不知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对于紫砂,它毕竟还是一种新的思考、手法、形式,重点是思维而非技术。主要是体现出一种创作精神、人的意味、思想及艺术的特征,而不是原有的审美习惯及以实用等为框架。我以为原有的审美对紫砂远远不够,应赋于它更广阔的涵义。
作为从陶者,我们享受到了紫砂给予我们的许多东西,内部的和外部的,那么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作为回报?当我在做一系列感受泥性的尝试时,是不是在付出?不管结果如何,它的痕迹、它的思路,对我或许多少会留下一点启发和借鉴。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找到其它亮点。
紫砂壶的肌理效果收藏时须注意
随着紫砂壶的大热,收藏紫砂壶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收藏紫砂壶的时候关注紫砂壶的制作工艺,紫砂壶的造型以及紫砂壶的泥料,却忘了要关注紫砂壶的肌理效果。 由于紫砂壶除了加彩紫砂壶外一般不施釉,都是素面朝天不施粉黛,紫砂壶的肌理触感等茶人可以直接的感受得到。因此肌理效果就成了选的外观标准之一。
有的在生料中拌进熟料,烧成后在壶的表面出现橘皮的效果,童稚可爱。有的纹理细腻得犹如婴儿的皮肤,抚之手感柔和,舒适,令人非常的欢喜;
以上两种纹理都是令人喜爱的纹理,收藏价值也高。
最差的就是那些表面打上人工包浆蜡质颜料的壶,有的壶内还涂了墨汁充茶垢,非常令人生厌,商家的这种行为也非常的可耻,须谴责。所以紫砂壶收藏的时候需注重紫砂壶的肌理效果。
我们所说的紫砂泥料因为矿藏的成因不同,泥色表现的特点、质感也不同。泥料的制作过程,是从矿层开挖出来的块状岩石。经数月堆放在露天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粉碎,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捏练。直到泥料软硬适中,可供制坯之用。练泥过程就是一个提炼泥性的过程,紫砂泥纯度越好,壶表的光泽也就越润泽。
俗话说的好,酒是越陈越香,普洱茶也是越陈越好。但这些都是有先决条件的,必然是密封、温度、储存条件、本质及保质期这几者之间达到一定的条件才可称好。紫砂壶质感的差异也是因为泥料的陈腐。紫砂泥料的陈腐时间越长,制成的壶表面质感就越润泽。泥与砂的调配要恰到好处,比例均匀,否则在分布上产生不了特殊的激励效果。明代是紫砂艺术逐步发展的创始时期,相较于后期的紫砂工艺上有明显的粗糙感。其原因是泥料炼制的粗放,所以给人较为粗犷的肌理感。粗细兼有的效果。造型多古朴、简练、大方。表现出明式紫砂器的风韵“砂粗质古肌理匀”。探索紫砂的泥性和肌理变化时,我们会发现,紫砂的色泽淡泊、脱俗,不媚不俗。这源于经风化陈腐的泥料中的金属物质的氧化后,使得泥色发暗、发沉、发旧,不会有新鲜亮丽的感觉,反而显出饱经岁月风霜的沧桑感,这也是紫砂自然基色。后期也有经过研制调和的调色泥,也是原矿真泥融合出的不同色彩的泥料,更加新颖,但也是古朴依然的。
还有一种紫砂铺砂工艺,铺砂就是在紫砂坯体把不同泥色的砂粒采用铺,点、撒的方法,施于坯体表面,再用工具将其嵌入坯体表面内。彼时略带湿度,方便操作。烧成后的紫砂壶表面色调和肌理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
肌理效果装饰在紫砂壶上有何体现
肌理效果是指器物表面因材质特点和加工手段而形成的装饰效果。通常有调砂、铺砂、绞泥和抛光等方法进行肌理装饰。
调砂:是指在紫砂泥里掺入适量的颗粒状的缸砂,可产生“梨皮”、“鲨鱼皮”、“满天星”等装饰特色。
铺砂:是将处理好的缸砂或紫砂泥矿砂撒置在紫砂泥片的表面,再敲打平整,使砂砾嵌入泥片的表层之内,经烧成后,掺入的沙粒与泥片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增加紫砂陶的装饰美感。
绞泥:将不同颜色的泥料叠放在一起,控制泥料的厚薄和绞扭手法,使泥料表面形成似木纹、石纹、云水等自然纹理。在现代陶艺应用较多。
抛光:紫砂壶烧成后,用磨料将紫砂壶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产生玻璃相光泽。
烧制紫砂壶时的窑温差别也是影响紫砂表象的重要因素,需要操作人员严格掌握。一般温度高受热均匀,则表面更有光泽感,温度较低则会破坏表象使得壶体租糙。坯体表面有时也会产生窑变,窑变在烧瓷过程中经常见到,但在紫砂烧制过程中也会出现。通过色彩的天然变化达到不可复制的效果,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紫砂窑变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中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气氛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以致在后期,人们对紫砂壶的烧制过程和方法以及紫砂泥料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创新。许多紫砂壶艺人在创作紫砂壶时,都在面临一个挑战。从本质上改变紫砂的肌理效果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命题。
紫砂壶壶体表面有黯淡之光,经久养泡。清润自然的妍丽肌理美“肌理细腻骨肉匀”。为人所青睐。温润如玉是人们给紫砂壶质感的评价。彼时会产生包浆,包浆就是在时日越久的养泡过程中,经茶汤洗练,表现出的肌理。需得用手去摸,去感受,把玩之间必然越润越光泽。紫砂壶的内壁较粗糙,其微小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使得茶香易于保持。其精美的肌理如铜质之色,似玉石之光。
手工紫砂壶制作复杂,中间砂粒聚集形成泥砂坚骨,经烧制,紫砂壶表面就呈现出温润的光泽和明快的质感。而模具制作的壶,表面质感不如全手工壶,也会有粗糙的接缝。所以紫砂制作技艺追求质感、骨肉匀亭,才能展现紫砂泥性和肌理的美感。
好紫砂讲究肌理感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紫砂壶名家周志和看过多件读者收藏的紫砂壶后发现,普通收藏者通常懂得紫砂审美要集合“料、工、款”三者,但实际审美鉴赏时却不能把握要诀,顾此失彼。他建议收藏者不要急于下手收藏,先多了解、多看、多摸索,把三大要点和实践结合后再收藏。
周志和以读者发来请求鉴定的图片为例分析如何把“料、工、款”三要点和实践相结合进行鉴赏。
好的紫砂应该有玉的质感和砂的肌理感。
壶嘴、壶钮、壶把在同一直线上,壶盖讲究紧密,整体壶形比例适当。
“款”指的是名家所制,但收藏者一开始得从“料”、“工”两个角度对壶做认真的了解。
料:优劣与泥料粗细无关
首先,紫砂壶的料要注重肌理感,即能突出紫砂的特性。用行话来讲就是“紫玉金砂”:好的紫砂应该有玉的质感和砂的肌理感,通俗地说,就是有颗粒状附在紫砂表面形成的效果。大部分收藏者在这方面的认知有误区,通常认为泥料粗的壶档次不够高。
实际上,壶的优劣与泥料的粗细无关,各有风味;细腻的泥料也要具备肌理感,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好泥料。
紫砂审美的料是第一位的,鉴赏一把壶最难过的一关就是判断料的品质。从图片上看,周志和认为读者这把有蛋泡的“沁清神养”壶的料是紫砂料无疑,但料的品种要通过实物来辨别。但不管是何种紫砂泥料,纯正度是第一要素——即不能掺杂化学料。
另外,料的肌理感好才能突出紫砂的特性,目前市场中比较盛行的泥料越细越好的观点反而是泥料审美中的误区。
周志和认为,艺术之间是共通的,国画大师傅抱石运用揉纸法来表达国画中特有的肌理也有同样的审美情趣;另外,宜兴不同地区产出的各种泥料所表达的审美效果通常有不小差别。
工:讲究三点一线
其次从“工”的角度审视不同的壶,也能感觉到紫砂壶的区别。“工”即工艺,是评判紫砂壶优劣很重要的一环。紫砂壶之所以能独立于陶器,而成为陶艺中的奇葩,其独特的圆器的“拍打成型法”和方器的“拼接法”工艺是至关重要的。在鉴赏时,基本的工艺要求是“三点一线”,即壶嘴、壶钮、壶把在同一直线上,壶盖讲究紧密,整体壶形比例适当。行话中常提到的讲究壶的“神韵”,即从壶的比例审美中得到体现。
读者收藏的紫砂壶体现的是粗劣的成型工艺手段,照片中壶把的模印清晰可见,可明显见到制造者利用模具整体成型的迹象;另外,整壶的比例失当,根本无法体现紫砂壶造型工艺的美感。
款:不能只认定大师的款
“款”指的是名家所制。名家是当代的紫砂壶的“名牌”,代表着紫砂壶工艺水平的标准,收藏中肯定会有所讲究,但是这也是辩证的。周志和认为,目前市场中仿名家壶如此普遍,就是因为一方面所有收藏者追求名家到了极端的程度,另一方面大部分人对紫砂壶的基本鉴赏要求却仍然模糊,间接培育了仿作的市场。
周志和表示,虽然读者这把壶的壶底打着顾景洲大师的款,但如果收藏者一开始能从“料”、“工”两个角度对壶做了认真的了解,根本不必考究“款”的因素,而是能很快知道鉴定的答案。不过,他认为,收藏者不能只认定“顾景洲”、“蒋蓉”等大师,非“”不藏;而是要结合自己的经济和知识条件关注一些有实力的中青年壶艺师,因为未来的大师也必将从他们中产生。
结语:看完本文,你现在对于紫砂壶肌理这个专业术语理解了一些呢?肌理效果其实也是指紫砂壶的表面装饰效果,一个好的紫砂壶与它的肌理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的哦。说起紫砂壶,相信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喜欢以及收藏紫砂壶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紫砂壶泡茶却是味道是不一样的。但是,你对紫砂壶的了解有多少呢?紫砂壶的术语知道有哪些吗?紫砂壶的肌理是什么意思等等。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