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跨时代的紫砂艺人——王寅春

  • 日期:2020-09-30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 王寅春是位多产的壶艺家,技艺风格独树一帜,光素器、花塑器都带有强烈的个性;方器规矩挺括,敦厚朴实,筋纹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很难友人企及。王寅春的一生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紫砂事业培养了大批技艺人员,一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为紫砂陶艺的繁荣和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寅春在13岁的时候,被父亲安排到赵松亭的陶坊学艺。当时赵松亭陶坊云集了紫砂业界很多高手,王寅春常向前辈名艺人求教,不懂就问。在赵松亭、赵乾泰督造下,王寅春制壶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为后来的


王寅春是位多产的壶艺家,技艺风格独树一帜,光素器、花塑器都带有强烈的个性;方器规矩挺括,敦厚朴实,筋纹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很难友人企及。王寅春的一生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紫砂事业培养了大批技艺人员,一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为紫砂陶艺的繁荣和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寅春在13岁的时候,被父亲安排到赵松亭的陶坊学艺。当时赵松亭陶坊云集了紫砂业界很多高手,王寅春常向前辈名艺人求教,不懂就问。在赵松亭、赵乾泰督造下,王寅春制壶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为后来的制壶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仿古生涯艺途坎坷

1918年,王寅春租用顾景舟叔公顾听生的房子,成家立业,开始独立生活。随着王长根(石根)、王根大、王三大等儿子的出世,王寅春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1935年春,王寅春被聘至上海仿制紫砂古董,刚开始仿制的都是陈鸣远的作品。王寅春反复揣摩这些作品的造型,把握形神关系,所制方器比原先更好。

贵人提携树立自我风格

1936年底,王寅春回到宜兴烧茶壶,在蜀山西街茶馆里结识了书法家潘稚亮和壶界收藏人士储南强,他们都认为王寅春的壶是大家手笔,前程不可估量。但二人希望王寅春制壶不要署古代其他名艺人的印款,要光明正大地打自己的印款。潘稚亮还亲自为王寅春镌刻了方章“王寅春”款一枚。王寅春对印款爱如至宝,一直沿用至逝世为止。

独到风格永垂壶史

王寅春·《大高瓜》

50年代中期,王寅春参加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工场技术辅导员,并成为政府聘请的“艺人”之一。在辅导徒工的同时,王寅春的技艺亦进入高峰期,创作进入旺盛期。

王寅春的作品中一款倒把西施壶,至今仍被认为是紫砂壶经典之作。那壶饱满而富于张力,流溢着一种蓄势待发的气韵,表现了一种东方少女的丰腴之美。虽然后来模仿者甚多,但要达到那件原创作品的气韵和力度,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进入70年代,经历浩动和动乱,年事已高的王寅春辛劳过度而住院治疗。刚病愈出院,壮心不已的王寅春仍耕耘不息。1972年,身体稍有好转的王寅春精心构思,几度创作,1972年5月创制成功紫砂筋纹器的代表作品《裙花提梁》。此后,王寅春由于身体原因,几度住院,于1977年4月11日逝世于宜兴蜀山,享年八十岁。

王寅春的许多筋纹器传世之作成为紫砂传统经典之作,一生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紫砂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