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顾景舟高徒沈遽华

  • 日期:2013-03-18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1955年,年仅16岁的沈遽华考取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学习班,得到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的亲授,从此便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5年,年仅16岁的沈遽华考取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学习班,得到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的亲授,从此便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恩师顾景舟严厉规范的传道解惑中,开始了她在紫砂壶艺的承袭之路。到如今,沈遽华从事紫砂艺术已有近60年的光阴。从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到年逾古稀的研究员级紫砂大师,半个多世纪以来,沈遽华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宜兴紫砂艺术这片神奇的“五色土”。沈遽华从艺以来,一直在探索、改进、创新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技艺,她的作品从传统入手,不断创新,既有新意,又以古朴雅致见长。沈遽华善于吸取民族文化中的其他艺术长处,将之运用到紫砂壶艺上来,以茶具的形式反映中华大文化的精美与深邃。
        紫砂陶刻装饰是文人壶最高雅的装饰,绘画与诗文是沈遽华做紫砂文化的一种探索。其实,在一把壶上陶刻绘画配诗文,在过去就有,“曼生壶”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她的恩师顾景舟以他的文人壶艺,与当时的“海派”文人吴湖帆、江寒汀、唐云频繁接触交流,创造了壶美、字美、画美的合3位大师之力的“景舟石瓢壶”,以1320万元成为紫砂壶拍卖史上的一个惊天价。
        沈遽华和她的先生、著名紫砂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紫砂艺术大师李昌鸿,带领子女创办合资公司“鸿成陶艺”后,新加坡有位名叫张美寅的紫砂收藏家,就向他们提出要创制“曼生式新书画陶刻紫砂壶”,邀请上海的贺友直、程十发、谢春彦,北京的王明明院长,绘制“曼生式壶”的新画面。她和李昌鸿搜集了多款历史上的曼生式壶,在众多款式面前,他们做了分工,由李昌鸿制作“方器”,沈遽华制作“圆器”。同时把壶样绘了草图分别寄给各位画家,让他们作画题词有个概念,由此开创了书画陶刻装饰“曼生式壶”的新篇章。
        沈遽华思考着,紫砂壶艺发展到造型工艺巅峰期,就必须向文化艺术的方向、深度去发展,这样才有新的生命。特别是创作新造型的理念和题材,要多思考如何脱出旧穴去创新。在陶刻方面也是如此。在临摹名人的画稿中她发觉,有些题词、诗句很好,但由于时代不同、欣赏追求的情感不一,已经有点不太适合。于是沈遽华在“学中创、创中学”,创作了许多与画相贴切的诗词,逐渐形成了“我壶、我画、我诗”的紫砂陶刻新风貌。如以《竹简孙膑兵法》为原型制作的一套精美的“竹简茶具”,以紫砂陶制成一束“丝带”,围成一捆也是紫砂陶制的长方形的“筒形竹简”,配上壶嘴、壶把,隽秀的“竹简书体”刻着《孙膑兵法》。以茶具的形式反映中国2000多年前的文化与历史,其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术,确确实实做到了集实用、欣赏、把玩于一壶。这件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国际艺术家们的赞赏,并在德国春季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1949年以后宜兴紫砂在国际上的第一个大奖,也敲开了紫砂走向海外的大门。沈遽华创作的紫砂新品至今已上百种。那些作品不浮躁、不霸道,优雅中散发出耐人寻味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气息,更令人感叹。欣赏她的壶,就如同在阅读一本古典名著,语言简练优美,内容丰富动人,令人爱不释手,这正是沈遽华的艺术特征与艺术个性。在她的热诚、坦诚中,让人不知不觉感到她和李昌鸿这对德艺双馨的紫砂艺坛比翼鸟大度儒雅的长者风范。
        沈遽华对紫砂绞泥工艺特别厚爱,她在李昌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是恋爱期间还是成婚之后,他们交谈的话题很少有缠绵意浓的情话,多是紫砂工艺的探讨。沈遽华研制并改进绞泥盘、碗、盅、盏、灌等器皿绞泥花纹的设计方案。上世纪60年代因“文革”的关系,这项研究停顿了下来。“文革”后期,沈遽华在紫砂工艺厂研究室工作,从此又恢复了紫砂绞泥的研究。她首先配置了各类色泽的泥料,作了好几张设计草图。因为各种色泽的泥料各有各的干燥性能,稍有疏忽,粘接不好,加上辘轳修坯稍不留意,往往在绞泥坯体上会出现色泥与色泥间的开裂。沈遽华一次一次地摸索、改进、提高,从中找到有规律可循的工艺操作要领。终于,她研究出了紫砂绞泥盆、绞泥杯、绞泥烟盒、绞泥壶等新作。这些作品的花纹图案,在器皿上表里一致,胜似传统的彩陶效果,又突破了传统的绞泥装饰效果。在纹样上,她还创作了“花团纹”“礼花纹”等,并由单独纹样发展到连续纹样。她的创作成果,得到专家、教授、领导和同仁的赞许。“绞泥礼花壶”,曾被选为邓颖超出国访问的礼品。绞泥作品一度还成为日本东京孔庆隆、高岛屋商厦的专利销售品。绞泥作品更是得到了海内外众多赏家的珍视和收藏。
        沈遽华从50年代开始进行紫砂绞泥装饰的探索,研制出多件紫砂绞泥装饰作品,为紫砂艺苑培育了一株新的奇葩,也极大地丰厚了中国的紫砂艺术。由沈遽华设计制作的“如意秦权”,反映了秦皇扫六国、统一诸侯国的宏大气势,规范量衡器,秤砣形的“秦权”,象征至高无上的皇威权力。截盖与壶身融汇一体,外轮廓线条流畅,壶嘴根、壶把上端与壶身连接处及壶钮根盖面,均以浅浮雕形式饰大家喜闻乐见的如意卷云纹,寥寥几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神态毕现。由于“如意秦权”壶的造型别出心裁,功力非凡,因而在1993年中国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国际陶瓷艺术作品交流展”中,荣获“火神杯”铜奖。
        嗣后,沈遽华又设计制作了“凤丹壶”。她亦采用了雕塑、陶刻装饰手法,壶身则改由圆球形,嵌盖改由克盖,壶把上飞改下飞,花钮变珠钮,壶艺线条、轮廓与刻塑装饰融于一体,显得圆润古朴、楚楚动人。在众多的花塑器中,许多紫砂艺人大量运用松、竹、梅、柏等来做装饰,主要是在壶嘴、把上攀枝到壶身而成。沈遽华与众不同,她设计了一件别开生面的方壶,名为“高四方印纹竹壶”。方形壶体四角塑上“竹节”形状,再在竹节上攀枝到壶面,壶面为一幅贴雕的“画”,增强了画的立体感,显得特别厚重而大气。在紫砂壶造型中,有一类筋瓤款,其造型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使其结构精准严格,制作精巧。特点是将形体分为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成于精确严格的结构中,形成一个精美的整体。筋瓤纹线有直纹筋瓤、卷曲筋瓤,呈现的效果大都是圆浑的或弧线形的。沈遽华在筋瓤壶中设计了平贴的直线筋瓤“菊碗壶”,纹线设在壶身的肩、底部及壶盖与钮的根脚部。把筋瓤线纹在壶的局部应用,这是她的又一创造成果。
        沈遽华是一位学术性很强的紫砂艺人,平时在创作之余,从艺术、科学的角度,探索紫砂文化的过去、今天和将来。她在紫砂领域积半个多世纪的从艺经历和创作实践,并且从“制陶人说陶”的特殊角度,用隽永清新的文笔,全方位地解说了紫砂艺术的行业知识、历史沿革、当今成就、未来发展及文化内涵。
        去年,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沈遽华紫砂陶艺》以及和李昌鸿合著的《耕陶人说紫砂》、《紫田耕陶人》等数部学档专著,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旁征博引、纵横古今,读来仿佛是在翻阅一部别开生面的紫砂艺术百科全书。特别是在描写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等老一辈“耕陶人”对当代紫砂艺术所做的承先启后的贡献时,作者的亲闻亲见给予读者丰富的启迪,他们的专著都是研究紫砂艺术的必读佳作。
        沈遽华对紫砂事业的贡献,不仅是自身技艺高超,也不单是个人的艺术成就,她为了这门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在培养继承人方面更是不遗余力。自1958年从“紫砂工艺学习班”毕业以后,她便开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后辈们带班传授技艺,积极培养人才,如果加上慕名前来请她传经授艺的弟子门生,至今已达到数百人了,她的许多学生也成为了当今紫砂界的扛鼎人物。更为可贵的是,她的子女甚至媳妇也都无一例外地从事和继承着耕陶人的事业,而且个个技艺不凡。可以说,沈遽华从一开始便把整个家族都交给了紫砂这份古老的行业。  
        对紫砂艺术的追求恒久不变,不论是初时的低潮期间,还是后来的黄金时期,都要保持着谦逊和平静的心。
        沈遽华如是说。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