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缪朝东
近年来,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不断走低,招生“吃不饱”,甚至遭遇“零投档”的情况屡见不鲜。然而,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近几年却“逆风飞扬”,不仅在校学生始终保持在5000多名,而且招生分数线也实现了“三级跳”,“3+4”中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今年的分数线更是超过宜兴市四星级高中最低控制线7.5分。
一个县级的中职校何以通过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最终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成为同类高职院校中的“香饽饽”?就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该校副校长缪朝东,听他讲述了该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独门秘笈”。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试水“七年一贯制”
2012年6月正式启动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宜兴中等专业学校被列入其中。成为试点校对县级中专学校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方面因项目采取的形式,一些政策“禁区”得以突破,因专本连读而产生的“红利”使得该校在招生及办学层次上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另一方面宜兴的环保产业从产业规模到集聚程度在国内都属绝无仅有,对一线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数控技师等应用型人才有着刚性需求。换言之,只要技能过硬,就业并不困难。
“从课程如何对接到师资如何配备等等,试点期间,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倍加小心。”亲身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缪朝东感触颇深,在他看来,这次试点不仅事关学生的前途,对职业教育的转型亦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不能简单的“3+4”叠加,而应把学制衔接做成“拼盘”,真正做到“整体设计、有机融合、相互贯通、系统培养”。在课程衔接上,该校提出了“七位一体”的课改理念,建成了无锡-宜兴-学校三级精品课程网络。目前,学校建设精品课程28门,其中无锡市精品课程6门,精品课程资源4门,宜兴市精品课程15门。
教师配备上,学校以“师德工程”“青蓝工程”“课改工程”等“三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大名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优秀教学团队培养的“四培”力度,形成了“纵向递进,横向拓展”的双师团队。
在课程设置上,该校深入贯彻“五个对接”要求: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并形成了以“兴趣”特长为要素,以“企业课程“为重点选修课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多样化多路径成才“立交桥”
“七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衔接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士+技师的“金蓝领”是很多人脱口而出的答案。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