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汪寅仙五代同堂提梁壶赏析

  • 日期:2013-11-05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此件“五代同堂提梁壶”便是以“桃”为题,有感而作,一举成为汪寅仙大师最为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汪寅仙 五代同堂提梁壶

赏壶可以识人,品壶可以寄情。一把凝聚了大师的心血和巧思的紫砂壶,承载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一代紫砂大师的人文情怀和高贵品德。一代紫砂名师汪寅仙的“五代同堂提梁壶”,融合了 “光素器”和“花塑器”两种不同的手法,将“阳羡五色土”化作鲜美可人的桃果,源于自然又超脱于自然。

以“桃”入题,灵思巧寓

“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的象征,素有“百果之冠”的美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将人间仙境描绘成桃木满园的美景,“桃”在古今世人的心中富含寓意,倍受喜爱。

此件“五代同堂提梁壶”便是以“桃”为题,有感而作,一举成为汪寅仙大师最为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据汪大师自己回忆,制作花货的精巧工艺,得益于1959年随师朱可心一起成功复制南京博物院藏品《项圣思桃杯》。这为她之后制作这件“五代同堂提梁壶”打下了扎实的花货制作功底。而其制作此壶的灵感来源于“桃子”的长寿寓意,“桃子,有多福多寿之意,我想把自己的祝福寄托在壶里,所以把壶身设计成一只大桃,壶上又有中桃、小桃,表示对友人和他的家人的美好祝福。”此壶凝聚了大师的巧思和祝福,饱含“天伦之乐”,寓意吉祥美好。

汪寅仙作品

因“泥”施艺,器美韵足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 汪寅仙大师通过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对泥料的准确把握,将紫砂泥的优越特性充分展现,因“泥”施艺,把光素器与花塑器两种工艺融为一体。如汪大师所言,“我非常的幸运,跟随师傅吴云根学习光器的制作,又跟随朱可心学习花器的技法。老师傅们都非常的好,对我们这些学生是毫无保留的。”此壶的光者玉润素洁,花者惟妙惟肖,印证了其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的技法。

作品壶身呈一只硕大丰满的仙桃造型,桃子的尖端处理成壶嘴,壶腹塑一弧线,拟鲜桃之纹,别具生机。提梁化作一株苍劲的枝干,纹理清晰,蛀孔自然,力道十足。提梁与壶身连接处,饰以别致小巧的桃花,三只可爱的小桃颔首欲滴,桃叶从旁舒展开来。一颗熟桃衬于翻卷的桃叶之上,形成壶盖,与壶融为一体。此件作品中,大桃小桃汇聚一堂,蕴含着“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汪寅仙大师善于从自然界中取材,把自然界的美好果实通过艺术的加工、提炼和浓缩,运用到紫砂壶的创作中。珍贵的泥料经过大师的双手,化为姿态优美、韵味悠然的紫砂壶。

汪寅仙 仙桃提梁壶

制壶做人,大师风范

汪寅仙大师,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代紫砂名家。她做壶和她做人一样,极为认真严谨,于己于人都十分用心。她14岁步入紫砂艺坛,先后师从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及顾景舟等多位赫赫有名的紫砂大家。1959年,跟随其师朱可心,仿制国家一级文物南京博物院藏《项圣思桃杯》获得成功,并作为国家艺术珍品送往苏联展出。1973年后,专门从事紫砂陶造型设计,其创作的《紫砂葡萄杯》被送往日本、加拿大等多国展览。她设计的《九头冬梅茶具》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85年赴香港参加紫砂艺术展览,《五代同堂壶》由香港电视新闻节目向观众作特别介绍。1992年香港罗桂祥博士定制六个品种的紫砂壶赠送世界六大博物馆。《五代同堂壶》、《曲壶》、《桃圣壶》等以巨额拍卖成功。据汪大师叙述,她的“五代同堂壶”被高价拍出后,有人专门找她订做此壶,她都婉言拒绝了,“本着对之前买壶人的负责,也本着自己做壶的原则,我没有做。”可见汪大师很讲究人品与艺品的等同。

她说,“紫砂作为传器,艺人在做它时,要把自己的良心放进去,既要有艺术品位,又要有道德品格。”这也是她的作品为众人所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业50多年来,汪大师因其高尚的人品和精湛的技艺,被世人称赞为“德艺双馨”的紫砂名师,这也使她的壶充满了质朴、高贵的韵味,弥足珍贵。

汪寅仙 曲壶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