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思紫砂桃杯,在造型上接见了前代琢玉、金工、髹漆工艺匠师的图式:以连着枝叶而切开的半桃作杯,杯口如桃形,桃嘴作流;口沿及内外壁光洁明润;杯身半桃丰硕肥大;粗老盘曲中空的桃枝干略高于杯口,成为供人把持的杯把;枝叶上的大小桃叶参差扶疏,紧贴杯壁,有风发飘逸感;长在枝端的两三个小桃,新鲜嫩活,为老树增添了盎然生气;稍稍伸出杯底的枝干,也端和小桃鼎足而立,成为茶杯的三个支点,妙趣天成。这个桃杯构思夸张又不失生活依据,制作技巧精湛、重锼迭塑、形象精美、结构纤密,可谓砂器瑰宝。但长期以来其作者“圣思”却是个谜,因其既无文献记载,又无其他传器流传,到底是“制铭文士”抑是“制壶名匠”尚待研究。2005年《江苏陶艺》第一期潘持平先生在《圣思姓项还是姓蒋》一文中为揭开此谜作了一定的论证,并认为无论圣思姓蒋姓项,似都是造型设计或题铭刻款之文人绝非制作者。因为这只桃杯的制作难度实在太大了。据汪寅仙大师对我说,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和师傅朱可心一起接受领导布置任务,复制从南京博物院借出的圣思桃杯。师徒两人用现代制作工艺,冥思苦想、费尽周折,才得以完成仿制任务,可见其制作难度之大了。因此,桃杯的制作者必是一位制壶手艺高超的艺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桃杯上的铭文必是“圣思”所刻,因此本问先抛开桃杯的制作者是谁不谈,而对铭文加以赏析。
铭文为“阆苑花前是醉乡,拈翻王母九霞觞。”而这则铭文并非作者自撰,而是引用唐代诗人许碏《醉吟》诗中之二句。
据《续神仙传》记载:“许碏,自称河北重阳人,少为进士,累举不第,晚学道于王屋山,周游五岳名山洞府。后从峨嵋经两京;复自襄汴,来抵江淮,茅山天台,四明仙都,委羽武夷,霍桐罗浮,无不遍历。到处,皆于山崖峭壁人不及处,题云:‘许碏自峨嵋山寻偃月子到此,睹笔踪者,莫不叹其神异,竟莫祥偃月子也。后多游庐江间,常醉吟曰:
阆苑花前是醉乡,拈翻王母九霞觞。群仙拍手嫌轻薄,谪向人间作酒狂。’
好事者或请之。曰:‘我天仙也,方在昆仑就寝,失仪见谪’。人皆笑之,以为疯狂,后当春景,插花满头,把笑作舞,上酒家楼醉歌,升云飞去。”
这首《醉吟》诗,看了有关许碏的传说,已不难理解。今再略加诠释: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苏轼《次韵赵德鳞雪中惜梅且饷甘酒》:“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
王母:又称西王母,传说中的神仙。《西游记》中有王母设蟠桃宴招待群仙的故事。
九霞觞:觞:古代盛酒器,《礼记·投壶》。“请行觞。”颜延之《陶徵士诔》:“念昔私宴,举觞相诲。” 九霞觞:即有云霞装饰的酒器,当是神仙所用只舞。
这首《醉吟》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说自己原是天山阆苑宫廷中的神仙,因为“拈翻”了王母娘娘盛酒的九霞觞(一作“踏翻”我以为更显出醉后狂态),喝得酩酊大醉于鲜花瑶草之间,此举引得神仙“拍手”喝彩认为太过轻薄,于是自己谪贬下凡来到人间成为一名嗜酒狂徒。
圣思选用《醉吟》中的两句作为桃杯的铭文虽非自己精心选撰,却也并非信手拈来,而是深思熟虑选用得十分贴切的:因桃杯是酒器,所以选用《醉吟》,其中的“醉乡”、“九霞觞”、“酒狂”字字切酒,而且不用“踏翻”而用“拈翻”,虽然踏翻更能表达醉后狂态,但因此是酒杯,用“拈翻”举杯把酒更为贴切;又因为杯为桃项,自然联想到王母娘娘蟠桃盛会用的“九霞觞”,暗切形。加上我国传统文化认为“桃是五木之精”,可以用来辟邪,“麻姑献寿”、“蟠桃献寿”、“仙桃三千年一结实”等民间故事和深化更是家喻户晓,更能引发诸多联想,可见这位题铭的圣思,也是一位和许碏一样的浪漫主义诗人,至于这位诗人究竟是出身于书法艺术世家的蒋圣思,还是那个不知根底的修道之人项圣思,似都有可能,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考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