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宜兴均陶堆花知识

  • 日期:2013-05-21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均陶产品以釉色瑰丽多彩而闻名,在它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与之相匹配的贴花装饰技法也在明代后期开始形成,现存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龙头荷花缸”就是早期平贴技法的代表作,作品周身外表贴有牡丹、茶花、菊花、梅花,寓意吉祥平安。

 

宜兴均陶生产始于宋代,它是从原先粗陶的基础上,通过釉料配方变化、经窑变而形成的一个独特品种。早在1935年,一件“宋钧窑天蓝窑变深紫蟠桃核笔洗”,曾获英国伦敦博览会奖章,展评该件作品时,加注说明“原名仿宜兴均窑里蚌式洗”。此件作品原是北宋宫廷陈设使用的贡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见宜兴均陶在宋代已颇负盛名,这也是迄今宜兴均陶发端北宋的早期佐证。在岁月的流转中,宜兴均陶至明代开始盛行。因烧造这类产品的窑址在丁蜀镇西南的均山一带,故称均窑,又称均陶、宜均、均釉。
        宜兴均陶于浑朴中见妍整,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丰厚的民俗情趣,素以形制端重,釉色浑厚宜人而著称于世。它以“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艳黑”三色为基本釉色,细分有均蓝、均红、锆白、墨绿、淡蓝、古铜、芬花紫、金星釉等数十种,典型的天青、均蓝、云豆不灰不暗,不躁不跳,与园林的环境和植物的色彩相谐调。尤以“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的灰蓝釉更足珍贵。特别是均蓝的“窑变”,如星若花,蜚声中外,在国际博览会获得极高的赞誉,在日本更有“海参釉”之美誉,其艺术效果给人以“夕阳紫翠忽成岚”之特殊美感。
        自宋至明,烧造均陶产品最成功的窑场,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欧子明的“欧窑”,其产品有“花盘奁架诸器”以及瓶、盂尊、炉等,声名享誉日本。当时还有一位烧制均陶的高手,作品有宜均窑笔洗,红褐色胎,内有淡紫色开片釉,不署姓名,有“爱闲老人手制”款,作品曾流传英国及西欧各国。清代雍正年间,均陶产品开始进入皇室,其艺术品位可与景德镇陶器相颉颃。2007年4月,在北京故宫举办的“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展”上,同时展出了清代以来10多件“宜均”作品,风格绝伦,多为罕见之器,可作为“均釉”作品进入皇室的直接证据。乾隆、嘉庆年间,丁山的葛明祥(1736~1811年)、葛源祥(1742~1820年)兄弟俩(紫砂名家研究员级高工葛岳纯的先祖),是继承欧子明之后烧宜均之名艺人。制品以火钵、花盆、花瓶和水盂为最多,釉彩丰富,均釉独绝,色泽蓝晕,比欧窑大有进步,世称“葛窑”,日本人最为推崇,受验制品底铭“葛明祥”、“葛源祥”款识才予重金收购。清同治至民国年间,最有名的艺人有魏忠明(1869~1922年),他是第一个制均釉出口花盆的名技工,花盆式样新颖美观,所创新的菊、梅、葵诸式花朵口沿花盆,花边匀称,形制精美;其阴阳抽角花盆,都加贴花画面;其京钟大花盆,气势宏大;各式水底、口线,都用不同款样装饰,逗人喜爱;并善刀工,雕刻细腻。所制花盆,全由日商包销,日商还赠以“万宝顺”印戳,曾获南京工艺赛会金质奖章。稍后均陶名艺人有鲍明亮、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秦根三、诸葛伯勋、贺阿初诸辈,他们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制作仿古产品,并不断创作新品,形成了各自的绝技和专长。期间,花盆类产品造型最常见的有四方、六方、阳文抽角以及菊花式、梅花式和宫灯式等。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一件高1.6米的均釉大瓶获得南洋劝业会奖状。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对均陶的进口关税采取提高的限制政策,宜兴均陶生产遭受打击,一蹶不振。

葛岳纯寿桃壶

新中国成立后,均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5年,我国第一套均釉蟠龙圆陶台在丁蜀镇西庄陶业生产合作社(均陶工艺厂最早前身)由魏洪春、赵金扬设计制作成功。到六十年代初,丁蜀镇的建筑陶瓷厂、大新陶瓷厂也相继生产均釉陶台,销势十分看好。1972年,宜兴均陶厂为朝鲜金日成主席的60寿辰承制均釉成套大花盆,在花盆上堆贴了朝鲜国花“木莲花”图案,与青瓷厂承制的大花盆一道,合成双璧,运送朝鲜,代表国家祝贺金日成主席的60寿辰。
        均陶产品以釉色瑰丽多彩而闻名,在它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与之相匹配的贴花装饰技法也在明代后期开始形成,现存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龙头荷花缸”就是早期平贴技法的代表作,作品周身外表贴有牡丹、茶花、菊花、梅花,寓意吉祥平安。至清末民初,艺人们一直沿用细浆色泥,先搓成条状,再用大拇指在坯体外层,分别以捻、捺、贴、揿、撕、撂等动作,或手抹、或垒叠,浓淡深浅,疏密曲直,扭动自如,首尾相称。细微处再用竹、木制的小工具进行加工点缀,可构思堆贴名山大川、奇花瑶草;亦可设计堆贴飞禽走兽、古装戏文,无不争奇斗胜,栩栩如生。

        这里不能不提到从民国时期走过来的贴花名艺人杨耀生(1910~2005年),他是武进湟里人,幼时念过私塾,16岁时由族人介绍到丁山窑场,拜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贴花第一高手葛保林(1889~1930年)为师。因杨自小嗜古文,喜书画,学艺灵犀自通,终成葛师高足。他贴花从不在坯体上打草图,因坯制宜去构思题材,精巧娴熟,手法一挥而就。早在三十年代至解放前,执窑场牛耳、专做南洋生意的大窑户“葛德和”,就以贴花陶器享誉海外,出口至新加坡、印尼等地的金鱼缸、花洋坛,大多得力于杨氏贴花之手。他贴龙缸,掌握了“牛头鹿角蛇身体,鸡爪鱼鳞虾眼睛”的要诀,展示形体的玉韵感,拇指老茧也被用来渲染画面。他左右手都能贴花,左右开弓贴出两条对称的龙,基本功无人能企及。五十年代中期,杨耀生进宜兴大新陶瓷厂,技艺得到更好的施展。国庆十周年前夕,南洋烟草公司向丁山订购数十对贴花大花盆,由成型高手秦牛大制作,杨耀生和另一位贴花好手谈金荣合作贴花,每件贴了和平鸽一对,中间一颗红星,一株虬枝挺拔的青松,寓意祖国万岁。产品运抵北京,南洋的代表看了十分赞赏,说水平是一流的。现在,杨耀生的代表作品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尚能见到,那是一件容量为500公斤的荷花缸,此缸为1976年杨氏66岁时所贴,缸为墩圆形,口沿下贴有一圈10公分高的回纹,缸面有6组圆形构图,分别贴有鸡、鹿、狮、鹤、鹰、熊猫,不同生灵在大自然的习性被表达得活灵活现,圆外则贴上松、竹、梅、牡丹、芍药、月季等花卉,间或有锦鸡栖息枝头。画面采用白、红、绿三色泥为贴花原料,施以老黄釉烧成,整体色彩自然相宜,浓淡有致,为杨氏晚年绝唱,已属硕果仅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多次评为宜兴县先进生产者,宣传他的事迹材料都冠以《贴花“状元”杨耀生》的美名,成为宜兴陶业界家喻户晓的人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老艺人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出新一代承古启新的传人,为均陶堆花工艺的赓续起到了重要作用。七十年代初,为与宜兴精陶餐茶具花纸贴花有所区分,均陶贴花易名为堆花而至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均陶堆花的创新创优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3年均陶工艺厂生产的50套均釉陶台首次进入中南海,其中一套被安放在钓鱼台国宾馆。翌年,均釉蟠龙陶台陶凳作为景点被中国园林“燕秀园”采用,为“燕秀园”获英国利物浦国际园林节大金奖金质奖章、最佳亭子奖和最佳艺术造型长久保留奖作出了贡献。1987年,20件(套)的蟠龙陶台、全均釉陶台、均釉组合花盆等精品入选中南海紫光阁,获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1987年和1989年先后获得国家质量奖评定委员会颁的银质奖,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其间,均陶产品还多次参加国际性的展、博览会,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宜兴均陶堆花艺苑中的领军人物李守才以及方卫明等,在技艺的研索上,都有不俗的成果,为弘扬陶文化方面作出了贡献。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上一篇:玩壶的乐趣 下一篇:紫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