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佛心容虚冠,僧帽见禅心——僧帽壶

  • 日期:2020-05-14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 紫砂壶又一个经典传世之作——僧帽壶,顾名思义,酷似出家僧人头上戴的帽子,为光货素器方形造型。最早出现于元代,是以瓷器为载体。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纷纷投身紫砂器类的制作中,也将僧帽的器型移植了过来。 早期佛教对带帽的要求比较规范,《四分律》记载:“佛言:比丘不得裹头。是白衣法。若裹头如法治。时诸比丘头冷痛白佛。佛言:听以毳若劫贝作帽裹头。”这段文字记叙的是早期有家僧人不许带帽子的规定,但是后来因比丘无头发,天气寒冷所以佛祖慈悲允许用毳或劫贝作帽裹头。

紫砂壶又一个经典传世之作——僧帽壶,顾名思义,酷似出家僧人头上戴的帽子,为光货素器方形造型。最早出现于元代,是以瓷器为载体。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纷纷投身紫砂器类的制作中,也将僧帽的器型移植了过来。

早期佛教对带帽的要求比较规范,《四分律》记载:“佛言:比丘不得裹头。是白衣法。若裹头如法治。时诸比丘头冷痛白佛。佛言:听以毳若劫贝作帽裹头。”这段文字记叙的是早期有家僧人不许带帽子的规定,但是后来因比丘无头发,天气寒冷所以佛祖慈悲允许用毳或劫贝作帽裹头。

“僧帽壶”以“僧帽”为造型有着特别的文化蕴意,它是折射出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的一面镜子。从历史的角度看,“僧帽壶”在历史上有着并且也应该有它独特的地位。

从上古陶器、青铜器的使用,汉代之后由漆器到瓷器,至紫砂的兴起和进步都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这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复杂。从作品的角度来说,每个朝代都会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工艺制作水平和审美风格而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变化, 但它们无疑都继承了传统的历史文化。

“僧帽壶”的用途初期是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僧帽壶”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说明佛教文化已经渐趋世俗化了,并走进百家生活,影响着世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僧帽壶”是多种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紫砂壶艺术上的经典,也映照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型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壶身为六角形,壶身口沿处延伸出五瓣莲花,壶盖呈正六边形,边缘隐现于花瓣之中;壶钮则为佛球状,犹如僧帽之顶,风格优雅悦目、朴拙坚致;壶颈紧接花瓣,好似帽沿;鸭嘴形流,耳型手把上有一似飞把的小扳手;壶嘴的设计颇具匠心,与壶把手前后呼应,与壶身浑然一体;壶底也是正六边形。

“僧帽壶”的造型棱角分明、精雅独到,整体给人以刚健挺拔、神韵自若之感,因此为世人称绝。

“僧帽”在历代是佛教圣洁之物。“僧帽壶”整个器型给人一种沉稳厚实的感觉,实质上也传承了佛教圣洁的文化蕴意。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