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壶型设计、金石陶刻、篆隶对联,这个县太爷把紫砂玩出新境界

  • 日期:2016-10-10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县太爷把紫砂玩出新境界。陈鸿寿,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子恭,号曼生。嘉庆拔贡。工书画、篆刻。是清代艺坛一代大师。

陈鸿寿,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子恭,号曼生。嘉庆拔贡。工书画、篆刻。是清代艺坛一代大师。      

陈鸿寿于艺术涉猎广泛,而且造诣极高,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篆刻出入秦汉,绘画精于山水、花卉,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他的书法以隶书和行书最为知名。他的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由。穿插挪让,相映成趣,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风格。他广泛学习汉碑,尤其善于从汉摩崖石刻中汲取营养,在用笔上形成了金石气十足、结体奇特的个人面目。笔画圆劲细插,如银画铁钩,意境萧疏简淡,雄浑瓷肆,奇崛老辣。陈鸿寿的隶书较之以往的隶书具有“狂怪”的特点,说明他有创新的勇气和才能,但在结字和章法上,用笔仍然属守古法,笔笔中锋,力透纸背。

清嘉庆时制壶名家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与陈鸿寿合作,壶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坯,再由陈鸿寿题铭,创制了紫砂壶与诗书画篆刻为一体的“曼生壶”。“曼生壶”是文人雅士与紫砂壶艺家之间成功协调的典范,“曼生壶”的产生使这时期的紫砂壶走向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

陈鸿寿,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子恭,号曼生。嘉庆拔贡。工书画、篆刻。是清代艺坛一代大师。

陈鸿寿于艺术涉猎广泛,而且造诣极高,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篆刻出入秦汉,绘画精于山水、花卉,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他的书法以隶书和行书最为知名。他的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由。穿插挪让,相映成趣,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风格。他广泛学习汉碑,尤其善于从汉摩崖石刻中汲取营养,在用笔上形成了金石气十足、结体奇特的个人面目。笔画圆劲细插,如银画铁钩,意境萧疏简淡,雄浑瓷肆,奇崛老辣。陈鸿寿的隶书较之以往的隶书具有“狂怪”的特点,说明他有创新的勇气和才能,但在结字和章法上,用笔仍然属守古法,笔笔中锋,力透纸背。

清嘉庆时制壶名家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与陈鸿寿合作,壶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坯,再由陈鸿寿题铭,创制了紫砂壶与诗书画篆刻为一体的“曼生壶”。“曼生壶”是文人雅士与紫砂壶艺家之间成功协调的典范,“曼生壶”的产生使这时期的紫砂壶走向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

陈曼生--壶之尊圣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曼寿、曼公、别称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为“西泠八家”之一,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集》、《种榆仙馆印谱》、《桑连理馆集》等,艺名昭显。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也颇具文人的多愁与敏感,其“桑连理馆”的来历就是因为他在厅事西侧发现了一株连理桑,众皆认为是大吉之兆,由想“”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句,乃改其斋为“桑连理馆”,由此曼生之风情可见一斑。

陈曼生笃信佛教,酷爱紫砂壶,于斋中设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日后设计壶式均在此,室中悬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之墨宝,一日好友邵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曰:曼兄爱佛也爱壶,何不以“阿曼陀室”为此室之名,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曼生及众人皆言大妙,“阿曼陀室”便由此而诞生,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而“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陈曼生留与后人的标志性的文化标识。

曼生时代,金石、篆刻等具有文人气息颇浓的艺术形式的流行,使印坛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并随之崛起了灿烂的流派印章。其中清代中期,由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和陈豫钟、陈曼生、赵之琛、钱松八人组成的西泠八家,就是最有影响的篆刻群体,作为清代具影响的一个篆刻群体,西泠八家的作品在当时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而西泠八家中的陈曼生又另辟蹊径。在后来由于与杨彭年合作制作了大量的紫砂壶,也就是著名的“曼生壶”,因此他也成为“西泠八家”中最受关注的人物。

悠悠几千载,文人自古多风流,描绘世态万千,展抒励志情怀,托寄闲情逸致,多离不开文学与书画,或洋洋万言,或字字珠玉,或豪情泼墨,或精描细琢,得以绵绵无绝于博大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亦或人们所知晓的早已约定俗成,欲寄情言志、解愁、必先以文学亦或书画作品以托之,因而,每一支系文化的形成无不是千百年的积攒而成,对于没有千百年文化元素沉淀的新原素或曰新生事物,欲得到人们之认可,并形成一种文化,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则,物竞天择,唯她例外,以其独特的形态与内涵携短短几百年之年轻生命,游离却突出于传统文化发展之规律,一枝独秀,承载的却是上下五千年众多文化元素之精髓,她就是中国具文人气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紫砂壶。

而陈曼生以“阿曼陀室”的壶底印章推动了整个紫砂历史的更新与发展。陈曼生自己不光设计、监制了许多传世的紫砂壶样,他还亲自制作、篆刻了一些精彩的壶艺绝品。不仅让操练了一生的金石书法大放异彩,也圆了亲做文人紫砂壶之梦。中国紫砂史不会忘记一个名为"阿曼陀室"四方印章所留下的那四个价值连城的汉字,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写下大量的壶铭,不仅文切意远、简约生动,还具有切茶、切水、切壶等特点。曼生于阿曼陀室居中书一大副对联“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来描绘他品茶之心旷神怡。

曼生寄情于紫砂壶,融情于紫砂壶,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以壶寄情之第一文人,从而也使紫砂壶成为受人推崇的具艺术感染力的文化载体。关于曼生十八式有着很多种传说,而关于陈曼生也同样有着很多种传说,其中关于他的成长及情感经历的话题,一直鲜为人们所知,据传陈曼生生于浙江杭州一寻常百姓家,自小就耳闻目睹在茶的天地里,在当时的杭州,茶事盛行,因而宜兴的紫砂壶也随之在杭州大行其道,曼生满周岁时,家人将书、铜钱、算盘、毛笔等众多物品摆放在一张大桌上让其抓周,可小曼生对于身旁诸物无动于衷,径直爬向站在桌边的爷爷,爷爷顺手抱起了孙子,而曼生的小手却紧紧抱住了爷爷另一只手上所执的老茶壶,爷爷高兴地叫道:“好好好,小孙子抓壶,日后必是有福之人呀!”因壶即福之谐音,众皆欢喜,曼生抓周抓壶,或许也正是冥冥中早就注定,曼生的一生,会跟壶连在一起吧!曼生喜壶的爱好,自小就有,对于质朴俊雅紫砂壶的喜好也是天性所致,因此,陈曼生不在宜兴时就已经心系紫砂,为之倾心了。(此传说之一)

又传,曼生与塾中学友富家女松梅自小情投意合,两心相许,荡舟西子湖,相约雷峰塔,听松风赏明月,品茗茶论人生,两情相依,相约终生。曼生不仅爱松梅,也爱松梅为之沏茶的小壶,松梅以壶赠曼生,后终究门第悬殊,曼生松梅却不能有情人终成卷属,成为曼生终生的遗憾。(此传说之二)

后来,曼生思念松梅而不得音讯,乃将对松梅深深的爱隐藏在心底,静身修性,发奋苦读,于嘉庆六年应科举终拔贡,嘉庆二十一年,在毗邻宜兴的溧阳当县令。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曼生官拜七品县令,却仍然在文峰墨海间遨游,舞文弄墨,嘈杂的官场他没有兴趣,见惯了沧海桑田,虽功成名就,却于心中最隐秘处有着深深的遗憾,曾经深深相恋相爱的松梅,仿若隔世,不知身在何方,而每每手捧心爱之人所赠紫砂小壶,心就趋向沉静。

自幼钟爱紫砂壶的曼生,一见到那温雅古朴的紫砂壶,他就怦然心动、爱不释手。经常是在暮色苍茫时分,避开了官场上那种对等的接风应酬,钻进窑头小屋,与一帮身份不符的人在一起喝酒品茶,交流玩壶与制壶心得,其实,在那样漫长的寒夜,曼生捧一把暖心慰怀的紫砂老壶,伴着纯香馥郁的茗茶,天高海阔、品壶论艺;却常常在内心深处苦苦思念着心爱的人。自古茶不离壶,壶则以紫砂为上,醒诗魂,解酒困;添画韵,增书香。这些都是茶与壶赐给中国文人的独特抚慰。曼生这一时期的书画作品,都透着一股凄凉与沧桑,或许也正是他内心的伤感无法排解的一种表达。

陈曼生不爱金银而痴迷紫砂,说到底不仅仅是在壶中寻求某种精神与情感寄托,而是释放自己的才情与感悟。才能得以使曼生壶充满了情感与灵气,一把小小的壶里,融会了儒、道、佛家思想的精华, 融进了陈曼生一生的情感与文采。然天佑其灵,亦或曼生本就因紫砂而生,亦或紫砂因曼生而来,谁是谁非,我佛无说,也就是在陈曼生做溧阳县令的时候,因喜好紫砂壶而结识了当时制壶高手杨彭年,二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或许是巧合,陪伴着曼生度过无数漫漫长夜的小紫砂壶竟然就是彭年所制。(此传说之三)从而也更加使得曼生对于松梅的思念更加深切,而紫砂壶成为曼生借物抒怀以解情思之苦闷之最爱,因而或许真是命运的安排,让曼生融入多种情感于紫砂壶,从而设计创造出有鲜活生命的千古佳作——文人曼生壶,从而让陈曼生成为万人仰慕的古今紫砂第一人——壶之尊圣陈曼生。

曼生十八学士壶品阅


南瓜提梁学士壶


壶身铭文: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曼生铭。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三叉提梁,气势超凡,繁简得体,造型独特别致。工艺水平堪称一流,壶身工艺精雕细琢。

南瓜提梁典故:曼生乃文士,自诩坡仙之徒,一生所崇拜者,首推东坡。适值生日聚会,恰在隆冬,其时炉火新旺,曼生呼朋唤友,煮茶斗诗,乐在此中。其间好友郭麟,把壶言欢,遥指东坡,言及当年“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今曼翁诞辰,何妨古为今用,活火煮茶,神游古今,众皆言妙。一语惊醒梦中人,曼生惊异于提壶二字,提梁之意朦生于心,席散人尽,客去主安,长夜漫漫,秉烛夜思,绘提梁于案头,易稿数十,不得真谛。恍恍然,东方泛白,曼生信步入庭,侍女婉儿,恰送南瓜羹,曼生惊喜,忆昔年东坡归田,院内外皆种有南瓜,自己本自诩坡仙之徒,何不以南瓜为壶,与东坡先生同喜南瓜岂不妙哉,再入书屋,依南瓜为壶身,绘三叉提梁,得此南瓜提梁壶式。

此壶系有感于东坡提壶所得,故文人气息最浓,文人雅士,群聚得以高朋满座,独处得以与古人神交,人生之乐,莫过于此。其风神可谓典雅,把玩此壶,犹如茅屋赏雨,竹林读诗。似眠琴绿阴,上有飞瀑;如白云初晴,幽鸟相逐。典丽高雅,正是落花无言意当远,人淡如菊品自高。

石铫提梁学士壶

壶身铭文: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种。曼公作石铫铭。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造型经典而大气,壶身比例分配得当,做工老到而精细,壶体圆润而均称,用砂及其考究。


石瓢提梁学士壶


壶身铭文:煮白石,青灰透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生铭。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壶盖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造型独特,壶身浑厚古朴,古韵犹浓,提梁与壶身搭配天然而成,整体结构缜密,精益求精,曲柔中尽显钢铁劲道。

石瓢提梁典故:曼生自幼受茶道熏陶,对中国茶的研究颇有造诣。一日兴起,翻读《桐君灵》,以究茶汤之药效,恰有好友诗人钱菽美到访,曼生以新制石瓢壶煮白石以待之。好友随口曰:石瓢乃曼公最为钟爱之壶型,何不置提梁于此壶,以观其效?曼生心动,并致谢好友曰:一语惊醒梦中人,吾又得一新壶矣!遂依石瓢壶绘之,去壶柄,设提梁,几易其稿,得提梁石瓢壶。而其间经历了阅《桐君灵》,好友到访煮白石茶以待,曼生不禁灵感乍现,妙笔生花,为壶题铭“煮白石,青灰透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而石瓢提梁也成为曼生十八式中唯一有所重复的造型,可见曼生爱石瓢之深。故两款石瓢均成传世紫砂之唯美经典。

此壶意境深远,融通古今,寓意壶主人热情好客,以致高朋满座,尤以壶身铭文具文化气息,耐人寻味。其造型风格可谓缜密,意象欲生,造化已奇。皆因其匠心高妙,所以真现密隐,所谓天衣无缝,一片化机。此壶现由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等人组成的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出品。


石瓢学士壶


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通体流畅,曲线优美,古朴大方,用泥温润,制作精美,格调高雅。壶身呈梯形,造型浑厚朴拙。智欲其刚,行欲其方,  

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视为壶之智者。

石瓢典故:曼生为官之余,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偶或淘选古物,以为收藏。一日,忽见一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其器,未曾得见。遂近前捧之细端,见此器型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观其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不禁大喜过望,遂取纹银二两欲买之。岂料乞丐端其神色,料定此物为宝,乃索银十两,曼生怒,佯欲弃之,乞丐急,终成交。曼生如获至宝,匆匆归之清洗,细端之,果乃一元代所制石瓢,且有瓢柄,曼生乃紫砂玩家,此前未见此壶造型,故仿制之心油然而生,以此石器为原型绘壶盖,壶嘴以配之,易稿数百,终成壶式,因得以石器而为之,遂起名曰“石瓢”。此壶造型已成紫砂壶之造型经典之中的经典,超越唯美。

顾景舟曾于1948年同时仿曼生石瓢而制得五把,赠于吴湖帆,江寒汀等沪上画坛名宿。亦有大师高振宇先生,制出椭圆石瓢,也算是石瓢一奇葩。此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后经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但最终万流归宗,同出一源。皆出曼生矣,而此类工匠名家仿制石瓢众多,而真正知曼生“不肥而坚、是以永年”之精髓者,古往今来又有几人乎?

此壶乃曼生壶中古韵最浓之作品,而壶身铭文寓意深远,令人哲思,且含健康长寿祝愿之意。其风格冲和淡泊。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把此壶而饮,便觉宠辱皆忘,超然世外,壶中之智者,爱此壶者必乃人中龙凤,世之豪杰也。


井栏学士壶


壶身铭文:汲井匪深,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造型简约,形若井栏,色泽偏黄泛紫,造型古雅,制作精巧。

井栏典故: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彭年问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摇头曰:“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二人相视大笑。

此壶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此壶造型简约,色泽偏黄泛紫,风格高洁古雅,乃传世紫砂茗壶之三大经典壶式之一。此壶现由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等人组成的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出品。

乳瓯学士壶

壶身铭文: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圆润温和,形态优美,形象逼真,线条优柔曲折,寓意含蓄,壶体饱满,泛青铜光泽。

乳瓯典故:曼生十年寒窗,进京赶考,至拔贡赴溧阳上任,上任伊始,踌躇满志,转瞬不觉几载。其时妻妾不在身边,每每长夜独处,不禁思伊人温情。某日因公务途经溧阳街头,偶然举目而望,竟见一少妇依门喂婴。曼公亦性情中人也,不禁心摇神移,心猿意马,不觉轿至县衙,曼生犹口称“妙哉,美哉!”。心有所动,然曼公毕竟高人雅士,且爱壶成痴,仅仅有此一想而以,遂想乳汁甘露,滋养生灵万物,何不成一茗壶,寓情寓意,饮之如甘乳琼浆,岂不美哉。乃当即呵传笔墨,依掇球壶为原型画壶,据传易稿凡七七四十九次,方终成乳鼎,再铭以妙句,此一款式问世之日即风靡一时,后世更是奉为经典。


曼生虽为君子,但也并非超凡,亦为性情中人,更何况自古文人多风流,曼公同样也风流爱美,不可明示之情以一壶尽化之,或养生之道,或阴阳之理,尽在此间风情别样。此壶珠圆玉润,谓之流动,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此壶聚万物之灵气,乃万物之源,把壶品茗,谓之饮之水思之源矣!



石扁学士壶


壶身铭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清奇古健,简洁大方,线条优美,作工精致,给人以厚实凝重之感。

石扁典故:曼生为人正直,才华横溢,故追随者众,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自居。曼生一生钟爱紫砂茗壶,然常叹平生未得一式以显才学。溧阳赴任,已过三载,调令将至,而此壶未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夜卧冷榻,久不成眠,小童唤之,起榻跟随,行至一桥,小童不见,桥头置一五彩圆石,上书“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桥,梦中惊醒乃南柯一梦,而圆石、八字却历历在目,乃掌灯夜画,以梦中所见之石为壶身绘好壶嘴、钮、把,端得是一款千古难觅之壶式,曼生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喜极而泣,有诗为证:

无悔三载苦寻觅,

南柯一梦巧画伊。

尽展平生八斗才,

一朝得之累吾泣。

初识石扁,并不起眼,造型古拙,壶面精糙,然再观之,则觉其意犹未尽,精中有细,久而观之乃觉此壶之大拙大雅,内涵至深,拥此壶以品茶,自觉文气高三分,或许宁静以致远用于此壶是最为恰当的,或曰其中蕴含之“石”与“时”之天机,石扁至乃时来运转之意也。

此壶乃曼生平生诗词功底的展示,以壶为书,载其所学,曼生风情与文学思想之精美体现,其美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珠联璧合,堪称一绝。此壶风格清绝奇峻,品其境界: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屧寻幽。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正是:一把茗壶清人骨,三盏淡茶飘欲仙,吾辈今日当拥壶自珍,遥祝曼S公。


周盘学士壶


壶身铭文:吾爱吾鼎,强食强欢。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古典高雅,坡颈平口,平盖扁钮,温润细腻,暗韵太极。泥质泛紫,工艺精到。

周盘典故:曼生喜好夜读,每每捧卷至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闭目静思: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艰辛唯有自己能够体味,更何况为官处世为自保有时不免强己所难……思之不免惆怅,起身信步,恰见置于小桌之罗盘,随手拨弄,见其勺柄经由其转,却始终如一,指向一方。曼生感叹,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也。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省之,名曰周盘,因其三足形似乳钉状故又称乳鼎壶。

此壶圆润而不失刚劲,三足鼎立方显智者胸襟,周盘暗蕴太极,有形而无穷,或曰大视野,宽胸怀,任凭大风大浪,我自巍然不动。坡颈平口,平盖扁钮,泥质泛紫,道劲中出媚姿,纵横中见青铜遗韵,肃然绝俗。寓意为人处世,宽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诵之思之,其声愈希。拥壶自省,以净其身。相逢重大抉择,执周盘品清茶,三思而后行,方能至方至圆。此壶现由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等人组成的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出品。

匏瓜学士壶


壶身铭文:饮之吉,匏瓜无匹。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乃曼生壶中造型最为独特之壶形之一,壶身壶钮均以自然瓜形演变而来,壶体活跃动感,充满生机,简洁古朴,工艺考  

究,细致入微。

匏瓜典故:清朝官制,部分官员的家眷是不能带在身边的,因而曼生夫妻不能长厢厮守。思念之情绵绵切切,酷爱紫壶之曼生,随想以壶寄情,以解相思之苦,无奈终不能创一中意之壶。一日偶读曹植《洛阳赋》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只独勤”句得匏瓜,细究之,匏瓜又称瓢葫芦,乃葫芦之变种,更有趣者,古用作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曼生不禁哑然而笑,此物不正好寄我之思,释我之苦矣:惊叹世间万物,环环相扣,不期而遇,遇之神似,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遂遍寻匏瓜数百,日日观摩,终成此一不多见之壶式,名曰:匏瓜壶。

此壶与曼生葫芦壶有异曲同工之妙,设计之新不可多得,成壶本意乃缓解思念之苦,壶身铭文却是以瓠壶饮茶最合适,寓吉祥美满之意。若干年后此壶成为清代大收藏家吴大溦的藏品,而吴大溦又是唐云好友吴湖帆的祖辈,既是巧合也是缘份,后来“大风堂”门人山水画家胡若思在苏州旧货商店看到了这把流落民间的匏瓜壶便给唐云以重金买了回来,从而成为唐云八壶精舍藏壶之一。

品此壶之风格曰:疏野。疏野者,疏宕超脱,不拘于物,野性寓于率真,天机见之自然,固非一味粗野荒疏者所可得。把此壶也,陶陶然返璞归真,所谓桃花源水,时时迷路;而深山桂树,往往逢人。当年曼公融情入壶,而今拥者赏之释怀。


合欢学士壶


壶身铭文: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此者昌。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线条优美,造型经典大方,砂质精细,制作技术精湛,壶面光洁圆润,昵意盎然。

合欢典故:曼生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运“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设宴以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典美精工,余味无穷。拥此壶而品茗,必逢喜悦之事。捧壶把玩,有如重回当年曼公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喜不自禁由壶传。此壶现由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等人组成的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出品。


笠荫学士壶

壶身铭文:笠荫喝 ,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型若箬笠,造型简朴,端庄,典雅,色泽古雅,天趣盎然,其做工精良独到,细致考究。

笠荫典故:曼生笃信佛教,故喜作佛壶,日常行事,观察入微。某仲夏之晌午,曼生微服出巡,体恤民情,行色匆匆,饥渴难耐,偶遇一山间小店,信步入坐,清茶入口,酷热顿失。邻桌端坐一僧,观其举止,不禁颔首,起身相揖曰:“施主此生有佛缘,阿弥陀佛。”曼生还之以礼,僧人以斗笠赠之,乃飘然而去。曼生愕然,执笠于手,若有所思,乃呼小二,笔墨伺候。

山间小店哪来四宝,小二情急撕账本空页以就之。曼生执笔,依笠而绘,壶随心生,跃然纸上,曼生慨叹佛之无量,惆然无语,感恩所获清凉馈赠,谢佛之赠斗笠,随名笠荫壶。

此壶铭文耐人寻味,意为笠能遮阴去暑,茶能涤渴去烦,静抚心灵,孰轻孰重,连佛也说不清,道不明,还是由把壶之人细细品味其中之奥妙,安享人生之福吧!告诫世人珍惜眼前之人之物,失之不再,重在惜福。

观此壶,形若箬笠,造型简朴端庄。以情造型,浑然交融,故精神倍显,正是精含于内,神见于外。古人云:“人无精神,便如槁木;文无精神,便如死灰。”壶无精神,便为俗器。更可贵者,精神从自然来,惟其自然浑成,妙得造化机杼,方能生气远出,精神迸露,佛家学说蕴含其中。把此壶而饮,观其色,抚其形,饮其茗,闻其香,思其神,想此亦如沐其情,如临其境,悠悠然令人神往。

此壶现由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等人组成的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出品。


横云学士壶

壶身铭文:此云之腴 ,餐之不癯 ,列仙之需。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形神紧凑,造型得体,用砂细腻,工艺精道,制壶水准炉火纯青,乃不可多得之珍品。

横云典故:初夏之季,好友二泉喜得贵子,曼生前往贺喜,归途之中,暴雨突至,于一溪旁草屋避之。转瞬雨骤停,一道美丽彩虹横挂于天,一头隐于云端,一头没于溪间,有如彩虹渴饮清泉。曼生本文人,观如此美景,岂不痴迷,久久不愿离去,至飞虹消散,犹恋恋不舍。及归至家中,有感而发,绘稿数十种,成得意之壶式。因心恋彩虹汲水,乃起名“饮虹”,但觉不足以抒怀,苦思冥想,终有所获,以“横挂彩虹,飘于云端”为意,而终定名“横云壶”。

此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流畅造型、色泽明丽而显华美高雅;壶身铭文寓意深远,乃文人壶之代表。赏其风格可曰“纤秾”,细腻纤秀而格调明朗,浓郁华美而清新流畅。正所谓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壶之精者莫过于此。

此壶形态从容,蕴含天机,其砂质最为细腻,故表面光滑圆润,铭文寓意深奥,其造型工艺,文化内涵均达到紫砂壶之最佳境界。此壶现由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等人组成的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出品。


葫芦学士壶

壶身铭文: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型如实物,充满情趣,线条优美浑圆,小环设计精巧,拔动生响,与壶体相得益彰,制作精湛,泥质特殊耐人寻味,砂质匀  

均乃壶中珍品。

葫芦典故:曼生自幼家境贫寒,故饱读诗书,刻苦用功,十年寒窗,终成正果,得以入仕途,却不忘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亲戚亦多为清贫之家。一日,一远房外甥来访,竟以一担青葫芦为礼。曼生不觉礼薄,热情款待。侄儿虽清贫,却也酷爱读书,临走道别:“区区葫芦不足为礼,送福送禄与舅,恭贺亲舅福、禄双全。”曼生大喜,连声道谢。外甥别后,曼生捧葫芦逐一观看,甚觉可爱,遂信手拎起一只,置于案头作画,画毕再观,越觉有趣,重又置笔墨,依葫芦作紫砂壶式样。

本是信手涂描,岂料一绘成真,壶钮上之小环,更是点睛之笔,曼生乐之,遂命名葫芦壶,取“福禄”双全之意。

此壶特别之处在于壶钮置一小环,轻轻把玩丁当之音不绝,有如曼生细语送福,可谓情通古今,情趣盎然,壶似葫芦,情寄相思。其壶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瓯彝。观此壶有沉着之气,其一曰意味淳厚,气势沉雄;其二曰矫健劲朗,沉中蕴清,壶钮小环,盎然生情,精雕细琢,巧夺天工。此壶现由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等人组成的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出品。


合斗学士壶

壶身铭文: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棱角分明,方正可鉴,四平八稳,制技精巧,美妙绝仑。

合斗典故:曼生受古文献熏陶,信奉“天圆地方”之说,故一直想造一方壶以示人行天地间,却每每不得其式。盛夏之夜,繁星满天,曼生仰天而视,细观星相,见星罗棋布,亦方亦圆,若有所思,观之弥久,越觉人之渺小,为人为官不易,自己又一味志行忠方,不禁感慨万千,手捧合欢茗壶,脑海中浮现出造一茗壶以表我心之意图,遂置合欢于书房,细细端详,因曼生喜用合欢,故想以合欢而绘心中之茗壶。雄鸡报晓曼生易稿七十三,终未得其壶形,再端合欢,其骨架傲然,若变曲为直,岂不正如所愿,曼生不顾劳累,以合欢为骨架变曲为直,终成有棱有角之方正壶,而此时银河星空星光闪闪,意寓吉星高照,北斗南斗同月而辉,遂以合斗命名之。

此壶棱角分明,方正可鉴,四平八稳,告诫世人为人处事须刚正方直,智欲圆而行欲方,乃智慧之壶,为曼生壶之经典壶式。此壶寓形寓意,聚天地之灵气,为曼生传世茗壶中唯一之方壶。观之风神劲健恢张,势重千钧,正如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走云连风,好一款难得之壶式。此壶现由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等人组成的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出品。


却月学士壶

壶身铭文:月盈则亏,置之座隅,以我为规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通体如半月状,取材于自然,寄情于壶,浑然天成,此壶用砂精致,清朗典雅,新颖细致,用工精确精道。其壶身、壶钮、壶流、壶盖皆为同一却月形状,可谓造型之经典,用意之深刻。

却月典故:酷爱紫砂壶的陈曼生乃文人才子,自古文人多风流,身居地方官,无奈风月,遂寄情于古典文学,尤好两情相悦之典故,为官二年,十五之夜,闲暇之余,夜读《水浒》,不禁为师师与燕青之情所动,唏嘘间,挥毫留师师赠燕青之古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于书桌,以已为燕青,默诵数遍,有如身临其境,其情,不禁暗然伤神,临窗抬头,满月如轮,挂于天际,浮想联翩,一日之隔,满月则亏,有如人生,患得患失,遂手绘一满月壶,观之却竖置不能立,横置不优雅,乃弃之,再看诗词,“月有阴晴曼生不觉已是泪挂两颊,为己?为壶?为师师?不得而知,而又一经典紫砂壶式,却已然成形。

曼生虽有感而发得此却月壶式,却是他长期寄情于壶,融情于壶的体现,或许,也正是有了却月,今人所读到的曼公行文似乎皆缺少下句,文犹未完,意犹未尽,留与世人无限之遐想空间,而曼生本人的思维中却是自有他的结论的,或许他也在等待他的知音到来,此也应了凡事满则亏,盈则溢之阴阳天机,世人若执却月能以曼公“置之座隅,以我为规”而行为,或许就是曼公最大的欣慰了吧!

此壶为曼生珍爱,寓意天人合一,阴阳调合,告之世人凡事过犹不及,居安思危,才能宠辱不惊,谨慎行事,才能平安度世。情之深,意之切,融之入壶,以壶寄情,可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珍惜拥有,憧憬明天,或曰:爱我所爱,情我所情,无悔无怨。此壶为弦月状,有飘逸之风,胸无芥蒂,意趣清远者方能为之,把此壶也,飘飘然如乘月仙洲游,凌虚步空,太清飞升,潇洒绝尘,如不可执,抱憾一生,如执却月,吾心飞翔!

此壶现由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出品。

半月瓦当学士壶

壶身铭文:正面以铁线小篆,延年,

背面: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瓦当形体,造型奇古,泥片镶接,构思巧妙。壶 钮设计与壶身浑然一体,线条分明,作工精细,古韵盎然。

半瓢学士壶

壶身铭文:宜春日强,饮吉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设计极尽简约之致,韵贯其中,壶身圆滑,流畅明亮,用砂精细,坯体坚韧,用工精良。

半瓢典故:曼生爱梅,乃于后院种梅多株,闲暇之余亲自劳作,为之松土,除草,仆人取井水以半只似葫芦的水瓢浇梅,曼生好奇,捧之端详,甚觉古拙天趣,问仆人以何物成此水瓢,仆人告之是取成熟瓢瓜剖之,去其瓜瓤,风干即成。曼生惊异于造物之神奇,不禁触景生情,乃取仆人手中之水瓢为样设计紫砂壶,以半瓢为其命名,取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之意。也表达了曼生视眼前荣华如烟云,而回归自然,隐退田园的追求。在曼生看来,万事万物,阴阳造化都乃天意昭然,世间万物都乃灵气所聚,百态皆神奇,却万变不离其宗,繁出于简,最简洁的就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真实的。一个半瓢囊括了圆之所有,物本天成,借来用之,方显匠心独具,无可拟比。

此壶以简为贵,简洁大方,体现了文人对于日常生活观察入微,注重生活情趣。壶身铭文更是言简意赅,每日饮茶,如饮瓜汁,不仅带来吉祥,更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此壶风格谓之自然,因其自然浑成,故能气格超胜,《文心雕龙》云:云雨层云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或曰: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宜春日强,饮吉正此之谓也。此壶现由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制作。

半瓜学士壶

壶身铭文: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壶底方印:阿曼陀室。

把梢方印:彭年。

造型与工艺:此壶造型简明随意,简约大方,把成环形,配以弧钮,似瓜蒂瓜藤天然而成,作工精细灵巧,尽显制壶技艺之高超。

半瓜典故:半瓜壶的造型最为简洁,其由来也颇为简单,曼生为官第二年夏,酷暑难当,曼生爱以凉瓜解暑,一日,向午饭后,下人送上凉瓜,正要切开,曼生一时高兴,叫道“且慢,吾自切之”,乃操刀以中切之,瓜遂成两半,一半向上,一半竟向下,盖于桌面,下人欲翻之,曼生拦之,因其观之,此向下半只瓜不正是他所想要的紫砂壶之壶身吗,若以瓜蒂为盖,瓜藤为把,再添一壶流,岂不就是一把完壶。乃想,若一日,解甲归田,隐于山水间,取暗香梅花,置于松枝活火之上,煎茶以品之,洗尽铅华,何异于仙,不亦乐乎?曼生乐之,绘壶于纸上,简洁随意,因而命名也随意,乃称半瓜。半瓜壶看似得来容易,却也是曼生长久以来对于壶型设计研究积累的结果,切瓜而得半瓜,是因曼生厚积薄发之灵感闪现,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而半瓜壶乃曼生十八式中的大壶,表明曼生具有男儿豪情的一面,大肚能容,容天下不能容之事,正如铭文所题“山中人兮仙乎仙”。或许,世间纷杂于曼生至此已是超然脱俗,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吧。此壶是将品茶的意境与曼生的思想境界融合为一体的最好载体,寓意世人,一切人间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返璞归真,亲近自然,乃为真实人生。品位其风格境界,则曰,旷达。人生苦短,忧愁实多,醉酒伤身,难如茶何,花覆茅檐,疏雨相过,把壶品茶,杖藜行歌,化前人之言曰:千秋万岁后,谁知悉与苦,俯仰观宇宙,不乐复何如,但恨在当世,饮茶不得曼生壶,而今品茶推曼生。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