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南京博物馆三把名紫砂壶

  • 日期:2014-05-12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大彬款梨皮提梁壶,该壶外观大气,雍深古朴,具有早期紫砂壶雄浑大度的气质,亦是时大彬早期作品。紫泥调砂。壶胎外层有黄色细砂粒,俗称“梨皮”,器身呈现金星点,如撒金般闪闪生辉。
大彬款梨皮提梁壶
全壶通高20.5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3厘米。

制作年代为晚明。该壶外观大气,雍深古朴,具有早期紫砂壶雄浑大度的气质,亦是时大彬早期作品。紫泥调砂。壶胎外层有黄色细砂粒,俗称“梨皮”,器身呈现金星点,如撒金般闪闪生辉。盖里有阴刻“大彬”二字楷书款和藏壶者之“天香阁”阴文篆书小古印,是时大彬传世壶中精美的一件杰作。

时大彬(1573~1648年),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江苏宜兴人,是著名的明代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之子。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制壶,一脱尘俗,不务妍媚,朴雅坚致。风格优雅悦目,流畅灵活。相传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

陈鸣远款东陵瓜壶
壶通高11.2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51厘米。

制作年代为清早期。该壶壶身似一只丰硕圆满的南瓜,整体造型巧妙自然,是陈鸣远的重要代表作品。壶底向里凹,中心有脐,虽隐于底却让人感到妙趣横生。壶腹部刻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说明了制壶的巧妙构思,另刻“鸣远”行楷二字,还钤有“陈鸣远”阳文篆书印章款。

陈鸣远(1622~1735年),宜兴人,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制作精品文玩成就很高的名手。他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作品在仿生方面造诣最深。

杨彭年制陈鸿寿铭仿古井栏壶

南京博物院藏杨彭年制陈鸿寿铭仿古井栏壶,刻长篇楷书铭文,说明壶形乃仿唐代零陵寺石井栏为式:“此是南山石,将来作井栏。留传千万代,各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霑胜福者,超于弥勒前。曼生抚零陵寺唐井文字寄讴清玩”。另一侧刻井栏文字:“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石井栏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以偈赞曰。”该壶取材古文字,造型古朴端庄。

有意识地将紫砂壶作为创作载体者,当推“西泠八家”之一浙江钱塘人陈鸿寿(1768-1822年)。

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寿、种榆道人、曼公、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等,浙江杭州人。四体书都很精绝,篆刻学丁敬、黄易,而刀法的运用更为大胆,曾与宜兴茶具制作名家杨彭年等合作,仿古出新。这种名为“曼生壶”的茶具,一直被紫砂收藏家视为珍品。

他不仅娴熟于金石书画,更是嗜壶成癖,“用时大彬法,自制砂壶百枚,各题铭款,人称之曰‘曼壶’。于是竞相效法,几遍海内”。他与名匠杨彭年、邵二泉等名家合作,创制砂壶新样,其色含蓄,其质温润,其形典雅,还常题铭刻文、作画和篆刻,开创了融诗、文、书、画、印于壶艺的紫砂艺术新潮。所谓“曼生十八式”,可谓道艺结合的经典,成了紫砂装饰史上的一座丰碑。杨彭年(约1722-1854年)是陈鸿寿的合作者,十分善于配泥,所制茗壶随意中独见匠心,具天然之趣。他刻绘书画时往往趁泥半干时,用竹刀刻就,遒劲有力,方寸之间构成壶、字、意、情皆佳的绝妙之作。如遇到双款,还请陈曼生的幕友中精于奏刀者另行镌刻。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