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淘壶人物丨民国制壶高手——冯桂林

  • 日期:2021-01-07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冯桂林,1907年生于宜兴,20世纪初期,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在蜀山开办,冯桂林等20名学员成为该厂传习所的第一批艺徒,由程寿珍、范大生、汪生义等紫砂名师教制坯,邵云儒教刻字。

      师从范大生、程寿珍

桂      民国著名紫砂艺人

      擅长松竹梅创新


有关冯桂林的记述虽然不多,但评价极高,大多称他为“民国时期紫砂艺人的杰出代表”。

冯桂林,1907年生于宜兴,20世纪初期,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在蜀山开办,冯桂林等20名学员成为该厂传习所的第一批艺徒,由程寿珍、范大生、汪生义等紫砂名师教制坯,邵云儒教刻字。

 


《宜陶之旅关于冯桂林作品记载》

冯桂林天智聪颖、学以致用并触类旁通,所制作品常常胜过同窗,表现出优秀的紫砂天赋,传习所每次举办考工比赛,总名列榜首摘得桂冠,令人刮目相看。

程寿珍很喜欢冯桂林,除了他聪明,还因为他勤快,所以程寿珍愿意教他壶艺,不像一般的徒弟,在师傅身边几年,什么本事也学不到。范大生看过他的习作,不由感叹:桂林日后必成大器。

冯桂林·《高梅壶》

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为壶创艺,冯桂林待人诚恳、基础扎实、工艺精湛,虽然年轻却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当他刚满师时就被多家窑户看中,聘他制坯,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

随着素材的积累、技艺的进步,创新的意念越来越强烈,而且每次的新品设计都是先以描图勾勒记录在册页中保留下来。这些形态新颖别致、工艺精美绝伦的众多作品,为“桂林壶艺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当冯桂林盛年有为之时,日寇侵略中国,他只能离开杭州,于1940年回到宜兴蜀山前墅村借居岳父家,为维持生计只能每日辛苦制陶,以做壶为生。

1943年,冯桂林曾在宜兴开了一家陶器店,当时的紫砂壶并不值钱。作为一家之主,虽然贫病交加,他却只能硬撑着,年无一日息,日无一刻闲。终于积劳成疾,于1945年英年早逝,年仅39岁,真是天妒英才。

冯桂林的性格温雅,做事尽心竭力、从不表功,也不在人家背后说三道四,他的为人品德高尚、为陶技艺高超,是位名闻遐迩的知名艺人,他忠诚于心爱的紫砂事业,并为此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当时宜兴陶业界十分痛惜这位紫砂英才的过早逝世,宜兴《民锋报》曾以半版篇幅刊载其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紫砂同业工会特为其举哀。

冯桂林的为人品德和为壶风格为我们树立了标杆,何况现在的创作环境又比过去好了很多,作为今天从事紫砂业的年轻一代来说,更应珍惜机遇,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对经典造型款式要正确处理好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并不断创作精品、新品,以告慰紫砂先辈。

梅花“一花独先天下春”,开在百花之先,不畏冰霜严寒。因此,人们以梅喻人,可视为知己。因为梅的品格,受到文人影响后,紫砂艺人中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制壶大师对梅也十分青睐,冯桂林也是其中一个。

《高梅壶》形似花瓶,以梅花粗枝塑成嘴、把,上有疤节把;上有一枝攀上壶面,那斑驳的树纹、虬枝仿佛是真正的树枝,其视觉效果和触觉手感都很逼真,妙趣横生。五瓣梅花筋纹似瓜若果,新颖别致。三弯嘴形似梅桩,弯把也作梅桩样式处理,花朵有正、侧、反之别。盖以圆漂口式,仍为五瓣筋纹,与壶身统一,盖上塑主枝、分枝及盛开的梅花。

 

 

每一朵梅花都是生命的载体,每一把壶也都有着内涵寓意,高梅花壶以梅花为题材,深入挖掘其深层意境,具有一定的精神文化蕴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便是对梅花精神的概括,求学立业、治世无不以此为箴,精髓至极。

像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冯桂林在烧红了半边长夜后突然如流星般消逝。39岁,黄金一样的年龄,像芦苇,突然就被折断;像一个苍凉的手势,迅即垂落;像一声深重的浩叹,在空中划过尖锐的声线,突然全无踪影。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