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常见装饰术语,壶友收藏必备!

  • 日期:2016-09-23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宜兴紫砂壶的装饰,常见有:陶刻装饰,捏塑装饰,泥绘装饰,印纹、贴花装饰,透雕玲珑装饰,彩釉装饰,镶嵌装饰,纹泥装饰,泥质肌理装饰及其他工艺添加装饰。

宜兴紫砂壶的装饰,由于其原料和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必须在泥坯的制作中同时完成,同时也由于文人雅士和富贾商人的介入,自明清两代起,其装饰手法出现借鉴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瓷雕、竹雕、牙雕、木雕、石雕、青铜纹及碑刻等多种形式,并巧妙移值,熔于紫砂壶艺的装饰之中,常见有:陶刻装饰,捏塑装饰,泥绘装饰,印纹、贴花装饰,透雕玲珑装饰,彩釉装饰,镶嵌装饰,纹泥装饰,泥质肌理装饰及其他工艺添加装饰。

紫砂茗壶装饰形式尽管多种变化,繁缛复杂,但归纳起来总不外乎于两种,即胎体装饰和陶上装饰。

陶刻装饰

陶刻是指在壶坯体上周钢刀或竹刀镌刻书画图案的一种方法。明时大彬,清陈曼生、瞿子冶等书画篆刻名家均参与壶坯体上的陶刻装饰,形成融造型、诗句、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的装饰风格。民国初年,宜兴书画名家邵云儒等师承徒习,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一种装饰手法,法从竹刻、碑刻演化而来,但特别讲究中国绘画的章法分局。

陶刻工具主要用钢刀,并分“印刻”、“空刻”。

(1)“印刻”,俗称“刻底子”、“清刻”。用双刀法依据墨稿在壶坯体上镌刻,并保留笔势原貌。采用手法多种,有采用“平底刻”、“圆底刻”、“凹底刻”、“三角底刻”、“琢砂底刻”、“阳刻”、“阴刻”等,但关键是陶刻底面的处理。

凹底刻

平底刻

琢砂底刻

阳刻

(2)“空刻”,指不借用画稿,徒手在壶坯体上镌刻,故名“空刻”。但必须有娴熟的陶刻技巧,多用单刀法刻划,强调用刀起头落笔,并适当作相应的改刀。

(3)“着色刻”流行于三十年代,先在壶体坯面清刻画面,刮平底面,填入白泥,用紫砂色泥染或勾画拟古书画,如山水、花鸟、诗文,着色有填黑色和白色两种,色易脏。

捏塑装饰

宜兴紫砂泥以稳定的可塑性、结合性等诸多特点,赋于了紫砂茗壶手工成型等多种工艺手法。其中花塑器制作以“捏筑为胎”,用泥片镶接,围坯成型,在其壶身筒上捏、雕、琢。觉有竹叶、葡萄藤、瓜果、梅花、梅干、松鼠等图案形象。一般先用手指将泥巴捻成雏形,然后用专门工具延压、修饰和刻划。除表现对象的特征外,更多注重形象图案的肌理质感、茗壶的注水功能、安全牢固、触觉舒适的视觉美观等。

捏塑装饰一般除用本色壶泥制作外,也有用多种天然泥色相配的,或用化装土粉饰,增其装饰效果,使其形态逼真的“像生”制作法。

捏塑装饰源于瓷器的堆塑,同时借鉴玉器、石雕的韵致,竹刻木雕的细腻,充分利用紫砂泥古雅的色泽和可塑性强的特点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手法,巧妙构思,精心制作,使茗壶更具实用性和观赏性。

泥绘装饰

以泥饰泥的装饰手法称之为“泥绘”。 即是用紫砂泥化为泥浆,利用壶胎的附吸能力进行堆雕绘刻、画工细雅,并有一定厚度,类似印章石薄意雕效果的一种装饰方法。

泥绘装饰源于清代十七世纪晚期的漆器堆雕工艺方法,其工艺方法是在制作完工的壶坯上,须有一定湿度,用本色(制壶泥)或其它色泥,制成细泥浆,使用毛笔沾泥桨堆画,须有一定的厚度,局部、细部用专制工具精细雕琢,使之质感器,有浅浮雕、薄意雕透视的效果,烧成后的泥绘苟壶,时久越发清新。

常见有白泥和本山绿泥绘,黑料泥绘则色泽对比鲜明。如壶体坯干湿度不一致,粘附力差,泥绘图案易剥落,故传世精品较少。

传统泥绘纹饰有山水图、花鸟图及诗文,且均以中国画构图形式入画,典雅古朴。

早期以本色泥堆画、雕琢。尔后以白泥居多。以泥装饰,作者须具有书法绘画、贴塑的艺术功底,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如邵春来制的泥绘束腰方壶,紫泥壶上绘深紫黑的梅花秀竹、层次分明。堆泥德钟壶的盖上堆绘唐草纹,壶肩饰品茶诗句,壶身堆绘山亭景色,以本色壶泥堆绘,层次分明,点线面巧妙结合,风格优雅。曼生却月壶,红棕泥壶上堆绘黑泥,山峦叠起,远山飞舟,景色宜人,与壶匹配贴切。

最值得称道的是:杨履乾、杨季初、陈汉文所做的泥绘作品。用笔娴熟、泥绘用色贴切、深浅层次分明,注重意境深邃,整个装饰面,细品如一幅国画,有浓重的书卷气。

印纹、贴花装饰

印纹,分印板和印章两种方法。采用木、石、陶、树脂等为材质,将所需装饰图案刻在印板上,印板压出花纹图案或文字后,以镶接成型法制壶,其中以方壶类居多。用装饰图案刻在印章上,然后在壶盖、壶肩等部位重复排列压印,如回纹、缠枝纹等装饰图案,呈“阳文”和“阴文”两种。

(1)贴花装饰方法与印纹基本相似,多作为花塑器的附件,如花叶、花朵。用泥桨粘贴于装饰部位,如用壶本色泥贴花,沉静质朴。用不同泥色贴花,则鲜艳夺目,对比鲜明,富观赏性。贴花装饰应视题材和不同装饰效果而定,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贴花紫砂壶装饰方法,多用作花塑器上,用泥浆粘贴,装饰在壶身上,壶盖、壶把、壶颈等等位置,运用相同的泥色或者不同的泥色来装饰壶体,富于观赏性,不同的器形和造型在贴花的运用上视装饰题材来定,形成效果也不同。

(2)模印贴花以花面、回纹等图案作饰于壶体、壶盖或附饰件上,与壶体造型风格统一,协调匀称。它与花货塑雕所采用的手捏浮雕技法完全不同,需要借助于印模、木模、陶模或石膏模,在印模模具中采用压印、戳印、模印、贴花、印堆等多种技法,印制材质各有不同,装饰效果亦大不一样。在陶都宜兴,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为了美化陶器,就已采用压印、拍即和刻划的方法来装饰陶器。

较常见的紫砂壶中模印贴花装饰使用不是太多,只是在壶颈、肩、足、盖沿边等部位作一些几何纹或回纹装饰。却也有壶身整体采用模印贴花装饰的传世品留存下来。如《曼生瓦当壶》,它采用模印贴花中的印花技法,先在木板上设计好纹饰,再雕刻成凹纹(阴纹),将规划好的带湿泥片复于板上,进行压印。最后将带有凸出纹饰(阳纹)的泥片,镶接成型。当代紫砂高手王石耕制作的《贵方壶》上的勾连回纹,都是采用这种技法制作的。

贴花技术也就是在对紫砂泥料、泥色的把握与理解,相互问的作用配合完整。随着紫砂技艺的不断提升与发展,紫砂的艺术造诣上追求多变,也是紫砂装饰视觉的艺术表现,在花货艺术品的表现上,贴花运用的比较多。

镂雕装饰

所谓镂雕,它采用的是一种“镂”的技法,本指物状的镂空之意。镂、镂刻、镂雕是相关联的,密不可分的,俗称为镂空,实质是一种镂雕。紫砂镂雕,有双层与单层之别。它在双层或单层的坯体上,先设计规划好艺人所需要的图案,合理布局,无论人物、山水、书法、诗词内容,都能按艺人的设计要求达到理想效果。它用专用工具,雕出镂空的纹样或书体,使之凸显出来,层次丰富,画面有立体感,主题突出,精巧灵秀。

在中国陶瓷工艺品中,镂空装饰手法非常古老,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在陶器上出现了。紫砂镂雕,始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镂空紫砂壶,在中国大陆很少见到,而据流传于欧洲的外销紫砂壶信息显示,在公元1700年前后(清康熙朝)的外销紫砂壶中,它却十分流行。这种极具东方情调的镂空紫砂壶是宜兴陶匠为欧洲市场特制的。

另外清代外销的紫砂壶,在泥料的选配和造型方面变化多样,但绝大多数出于对实用性的考量,造型比较古朴,出水顺畅。其多以朱泥制作,常加以贴花、镂空、泥绘等手法,这也成为了其区别于一般紫砂壶的最重要的三大技法。

镂空紫砂壶造型各异,工艺精湛。镂空处都有两层胎体,外层为镂空层,有梅花、竹枝、莲和鹭鸶等纹样题材,内层为“壶胆”。其空灵之形态,给人无以言状的美感。传世品《玲珑八竹壶》是清初时期的紫砂镂雕精品,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它外形由八节竹段均衡分布,镂雕装饰主要是八节竹段的凸起部分,装饰内容为层层密布的竹枝竹叶,层次清楚,竹枝竹节形姿各不相同,玲珑剔透,立体感强。壶盖八节竹段中央为一粗竹,亦镂雕竹枝竹叶,与壶身所对应。紫砂镂雕壶体,由双层组成,内壁存茶,外壁镂空,新颖独特,奇巧逼真,细腻生动,技艺精巧,亦为紫砂镂雕装饰佳品之一。

镶嵌装饰

镶嵌是古时较常见的一种工艺装饰手法,明、清二朝为鼎盛时期,常见有青铜器、竹器、木器、牙件、玉雕件的工艺品上运用,所嵌物品常有翡翠、绿松石、青金石、珊瑚、玛瑙、螺细等各种天然材质。

借鉴这些工艺美术品的镶嵌技法,在紫砂茗壶上的镶嵌装饰,主要有金银丝镶嵌,色泥镶嵌,瓷珠、釉珠镶嵌,螺细、玉石镶嵌等。

(1) 金银丝镶嵌:始于七十年代初,先在泥坯上依纹样刻凹槽,烧成陶后再用金丝、银丝或锡丝敲击嵌入,组成各种装饰图案。有平嵌和浮嵌两种,以线面结合,精雅美观,各呈其美。

金银丝镶嵌:紫砂金银丝镶嵌借鉴红木镶嵌工艺技法,运用紫砂装饰,俗称紫砂金银借工艺。它是在紫砂胎体上布局镶嵌图案纹饰,将需要镶金嵌银的图案雕刻绘成并抽金银槽线,在紫砂坯体经高温锻炼后,才进行镶嵌。一般紫砂茶壶胎薄,刻线要求很高,粗细要与金银丝粗细一致,所镶嵌的金银丝都较细薄柔软,并富有延展性,可拉细延伸。一般操作者需要边嵌丝边用小铁锤敲打,轻则嵌不妥帖,重则壶被击坏,故要求艺人必须轻重适度,技艺过硬 ,才能使嵌入的金银丝严密合缝,丝丝入扣。在嵌丝过程中,需按线、点、面逐一将金银丝挤入槽内,锤打服帖,根据点线面的需要截作分段。嵌入后,器物表面略显不平,金银丝高出壶面,凸在壶体,槽线亦有满与欠之分,须进行打磨,使金银丝图案平整光滑,无扎手感。艺人先将凸起部分用铁错错平,然后用细砂逐一磨整,磨整时不能损伤壶体表面,至表面呈现自然平滑状,达到严丝合缝的境地。

金银丝图饰一般镶嵌于壶体、壶盖及壶钮部分,突出主题创意,图案简洁明朗,华丽富贵,金碧辉煌。清代中叶,紫砂传世品中就出现署款为“延年”、“彭年”与曼生刻铭的金银丝镶嵌图案茗壶,只是数量很少。当代艺人鲍仲梅的《太平韵气壶》、《擎天云柱壶》、《祥云戏瑞壶》等,将云纹图案四周用金银丝镶嵌贯穿,似流光溢彩。金丝银片造化成杰作,体现了工与艺、壶与装饰的连带关系,亦体现了素雅与富贵的升华,从轮廓、质感、色调构成整体效果,浑然天成,开创端庄华贵之新风。

(2) 色泥镶嵌:是以未烧制的壶坯本色为底纹,刻出图案,并填、嵌入对比鲜明的色泥,烧成后光彩亮丽。如冰纹装饰、嵌砂装饰、嵌泥图案装饰等。

(3) 瓷珠、釉珠镶嵌:多为了突出所装饰的画面重点突出部位,如龙眼、兽眼及纹样中心,在未烧制时镶入,烧成后能牢固结合在一起。

(4) 螺细、玉石镶嵌:此法源于扬州漆器的装饰方法,在泥坯上预设镶嵌图案,待烧成后再嵌入壶体,可构成图案美和体现镶嵌的材质美。

绞泥装饰

绞泥亦称“纹胎”,从漆器犀毗技法中移值而来。先用两种不同色泽的泥料相间揉合,挤压成泥胎,形成自然花纹,似木理纹、水波纹、花石纹、蝴蝶纹和流云纹等,色彩对比鲜明,具自然之趣。绞泥装饰特别需注意,不同色泽的泥料必须烧成收缩率相仿,否则边缘会产生裂缝。

绞泥工艺,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彩的紫砂泥条按设计要求叠放镶嵌,再切成多色泥片,按打身筒做壶的程序捏搓、拍打成片制作砂壶,形成色调对比强烈的不规则的线条,恰到好处地在紫砂壶体上表现作者的装饰意图,充分体现出紫砂的古朴典雅和本民族的审美情趣。

其传统表现手法有“镶嵌法”、“包裹法”、“通透法”、“层叠法”、“揉正当”、“按压法”、“镶接法”、“层叠盘筑法”等等。

(1)“镶嵌法”是采用小面积的紫砂绞泥镶嵌手法,重点体现了紫砂绞泥的肌理之美,因为泥色的反差,表现出绞泥工艺特有的图案,十分惹人注目;

(2)“包裹法”则达到类似于漆器的犀皮效果,显得雍容华贵,卓尔不群,活动着贵族的气味;

(3)“通透法”以内外通透的泥色和色彩,给人以强烈热闹奔放、丰满雄浑之美。总之,绞泥壶的画面是以壶身为载体,师法天然,绞泥为笔墨写意,或如峰峦叠嶂,或如江浪涌动,或气愤但愿勃发,或哲学理念,以求达至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紫砂壶以素心素面、质朴文静而著称,各种装饰技法的运用则使紫砂器物呈现特有的肌理而极具美感。绞泥就是紫砂制作中的一种特殊工艺,它要求制壶者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基础,又要有很强的立异精神和艺术构思能力;既要有“光货”的功力,又要有“花货”的巧思。

泥色、调砂、铺砂装饰

宜兴紫砂素面茗壶以砂质星星隐现,色泽沉朴而见长。从古至今,壶艺这们千方百计改善和丰富表面的肌理,使之悦目可人。其中常见不管有调砂、铺砂和色泥三种工艺手段。

(1)调砂:在细润的泥中掺以粗砂粒或细砂粒,由于泥质不同,烧成的收缩率也不尽相同,因此成陶后会产生梨皮泥的效果。

(2)铺砂:在壶坯体表面嵌入本山绿泥的砂粒,由于它聚散分合,红烧成后产生星星闪烁的色泽肌理效果。

(3)色泥:在壶上用两种或多种泥色,采用表面粉饰、点缀、嵌合等手法,使之主体分明,丰富塑造对象的自然效果。

彩釉装饰

这是紫砂茗壶成陶后再施加釉彩,经二次烧成的一种工艺。常见有珐琅法,粉彩,炉钧,蓝彩,满彩和点彩等。

彩釉以铅作熔剂,壶上彩绘人物、花卉、山水等图案,经800℃左右的红炉焙烧而成。其中以珐琅彩最为名贵,炉钧釉传世品较少,亦显珍贵,在紫砂胎上施炉钧釉的壶,早见于清雍正、乾隆两朝,釉色以葱翠为主,间杂月白、灰蓝等色,这与景德镇炉钧釉风格不同,釉色变化妙趣横生,传世紫砂胎炉钧釉壶少见。

其他工艺装饰

宜兴紫砂茗壶经烧造完成后,为适应地域不同喜好,常有用其他工艺材料添加装饰,增其华美秀丽之感,如描金、包银、包锡、嵌玉等。

(1)描金:指在壶上以溶化的黄金勾画在壶体的一种装饰。

描金是金彩装饰方法之一,描金是用本金(金粉)或亮金(金水)在瓷面上描饰装饰纹样或配合其他装饰作边线或金地使用。本金的使用技法较亮金操作要困难得多,而且由于含金量高,一般只局部使用于高级产品,一般产品都采用亮金(金水)。

描金装饰一般用在贡品紫砂壶和外销紫砂壶的制作上。其方法是先在描金的纹样处涂上一层底釉,在 750℃一 800℃窑温下烧成,再用金水在釉纹上描画,然后再回炉烧制。制作描金紫砂壶一般都是两个人合作完成,一个是专门的制壶巧匠,一个是专业书画作者,因此通常落款会署上两个名字。字画作者在字画后留铭,壶作者在壶底落款。描金紫砂壶的特点是壶坯看起来似有颗粒,但手感平滑,摸上去感觉温润细腻;常用竹节形、圆弧形等壶式,壶形优美典雅;由于描金书画难度高,因此描金紫砂壶多出于宫廷名家之手。描金紫砂壶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形、工、书、画接近精美,是紫砂壶中的精品。

描金装饰均用手工描绘,金水的操作步骤较为简便,手工操作方法是根据装饰部位用描金笔蘸取金水描绘花纹,镶边、铺金地或结合其他装饰使用。

(2)镶金扣银:清末民国时,销往泰国及南洋一带的紫砂壶,由当地工匠在壶上用黄金、白银将壶口、盖、底、嘴镶金扣银,增其华贵、喜气。

(3)包锡嵌玉:清嘉庆、道光年间,朱坚所创在壶嘴、把、钮上嵌玉,表面包锡,并镌刻书画,增其书卷气,但工艺繁复,流生一时,便自行消失。

(4)包银、铜、锡:清末民国期间,紫砂茗壶运抵山东威海一带出口,当地工匠用银、铜、锡镂以花纹,并包裹壶体的一种工艺装饰,目前亦已不再流行。

(5)雕漆:指在紫砂壶外表涂以漆,或绘或刻,似雕漆工艺,加以装饰。

紫砂雕漆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流行于明末清初。所谓紫砂雕漆,主要是以紫砂为胎,用朱漆一层层堆上,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一、二百层,待半干时描上画稿,再用刀剔刻。花纹隐起,富贵华美,颇有庄重感。此法亦称作“剔红”,亦名“红雕漆”、“雕红漆”。

(6)剔红:以漆器中的技法。剔红,又称雕红膝,是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雕漆常以木胎、金属为胎,用膝堆上,少则八九层,多则一二百层,是待漆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髹饰技法。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