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宜兴:走出“文化+健康养老”新路子

  • 编辑/作者:淘壶人
  • 日期:2016-09-27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为充分发挥开封市文化资源优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水平,提升开封健康养老的品质和水准,我市制定了《开封“文化+健康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充分挖掘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立足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功能齐全、带动作用强的“文化+健康养老”产业链,引进和开发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文化+健康养老”产业项目,使“文化+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地保障民生,为建设“四个开封”、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

为充分发挥开封市文化资源优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水平,提升开封健康养老的品质和水准,我市制定了《开封“文化+健康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充分挖掘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立足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功能齐全、带动作用强的“文化+健康养老”产业链,引进和开发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文化+健康养老”产业项目,使“文化+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地保障民生,为建设“四个开封”、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做出更大贡献。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在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基础上,让老年人在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同时,享受更多、更好的养老服务,显得日益紧迫和重要。怎样打造“文化+健康养老”产业链?9月8日,“文化创新在开封·文化创新全国行”开封日报大型采访活动采访组来到太湖岸边的宜兴,探究学习当地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经验。宜兴,这座苏南陶都,立足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创新开拓、大胆尝试,将文化融于养老之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化+健康养老”新路子。

居家养老

让养老更省心

“缤纷夕阳,霞蔚满天,分外壮丽绚烂;人到老年,阅尽沧桑,最是恬淡浩瀚。我们的老人曾经辛勤地建设国家,曾经无私地奉献社会,曾经慈爱地哺育我们。何处安放他们如夕阳般的晚年,透视着社会的和谐,展示着人间的善美。”这是宜城街道宣传册上的一句话,诠释了宜兴尊老、爱老、助老的文化传统。通过实地探访,记者切身体会到宜兴尊老、爱老、助老的真谛。

9月8日,“文化创新在开封·文化创新全国行”开封日报大型采访活动异地采访组来到位于宜兴东虹东路的宜城街道乐龄配餐服务中心。记者到时已近中午,干净整洁的配餐服务中心已有老人在用餐,还有一些老人在配餐服务台排队领餐。

“我们这里的饭菜是专门为老年人定制的,平均每天到我们这里用餐的有几十人。”配餐中心工作人员郭佳惠告诉记者,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用餐需求,配餐中心提前一周便搜集老年人的用餐信息,根据人数、餐次、口味等进行合理配餐。

记者看到,在配餐服务台,荤菜、素菜各有几样,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搭配,而且价格也不高。配餐服务中心挂在墙上的价目表显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餐为7元,7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餐为6元,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及特困老人每餐为5元。

“我们社区服务项目很多,除了用餐,还可以午休、听书。我最喜欢听陈师傅说书,很过瘾。”宜城街道城南社区的王法俊老人一脸愉悦地说。

诚如王法俊老人所言,宜城街道服务老年人是全方位的。据悉,早在2011年,宜城街道便投资新建了乐龄居家养老日托中心,以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为宗旨,全力推进居家养老。该日托中心设有棋牌室、茶室、演练室和信息服务中心等20多个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功能馆室,开展多种形式为老人服务,完善了上门服务、日托服务、信息服务、加盟服务、慈善服务等多个服务体系,并创新了普惠服务模式,在政策保障、服务设施、柔性服务上惠及足不出户、行动不便的老人。

在街道层面上,日托中心建有一套完整的包含养老对象电子化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及义工组织服务对接派单管理、养老呼叫救助服务运营管理平台。通过为老年人提供统一的服务热线及可选择的、有一键通功能的智能通讯终端和GPS卫星定位系统,全天候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支援、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法律维权等服务项目的综合服务,确保20分钟步行服务圈。

在社区层面上,围绕日托中心,各社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根据自身条件采取新、改、扩建及收回出租房等办法,尽可能增加服务空间与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社区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在小区、楼道层面上,养老服务站延伸出养老服务点。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小区、楼道中自由组合,在热心好客的居民家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点以群聚、互动、自由为特点,居家气息浓厚,活动形式灵活方便,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服务平台。

宜城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从街道到楼道实现了全覆盖,真正做到居家养老服务惠及每一位老人。而为缓解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紧缺问题,日托中心推行冠名和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共吸引数十家银行及公益基金组织参与其中,融资数百万元。

宜城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只是宜兴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宜兴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宜兴特色”的居家养老模式,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与志愿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并于2012年实现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农村40%社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目标,其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营模式,在江苏省进行了推广。

医养结合 让养老更舒心

6点多,蒋迪芬和老伴陈伯华洗漱完毕后便在房里闲聊。房外,飘来饭香。不一会儿,一位中年人端着餐盘走了进来,笑呵呵地打过招呼后,手脚麻利地在床上架起小桌、摆好餐盘,然后托着陈伯华的腰背,细心地扶他坐好,照顾他的饮食。这样的场景,每天要上演三四次,但这位中年人并非两位老人的亲属、子女,而是宜兴苏欣护理院的护工。

74岁的蒋迪芬和年长她一岁的陈伯华,入住宜兴苏欣护理院已有半年。说起老伴刚住进来时的状态,蒋迪芬仍心有余悸。两次脑梗塞让陈伯华住进南京的医院接受治疗。出院时,陈伯华只能卧床,身体状况很不好。听说宜兴有医养结合护理院,抱着试试的心态,两位老人住进了宜兴苏欣护理院。根据陈伯华的身体状况,护理院的医生为他制定了治疗方案:电疗配合每天专业按摩。半年下来,陈伯华能在护工的帮助下起身坐一会儿,精神状态也好不少。

陈伯华吃完早饭后,医生护士便过来给陈伯华量血压,并问他的身体情况。“每天医生都来查房,有点小毛病啥的,都能就近看病。”蒋迪芬一边说,一边指了指床边的按铃。

和蒋迪芬夫妇一样,自2015年3月至今,已先后有130多位老年人入住了宜兴苏欣护理院。他们多数是“三高”老人,即高龄老人居多,8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80%;高危老人居多,大多患有老年性疾病,需用药和康复治疗;需高级别护理老人居多,大多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通过护理院实行的“养老院+医院”这一新型医养结合模式,老人们能接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2012年,宜兴开始尝试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目前,基础医疗在宜兴28家养老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10家养老机构内设有医务室,配备医生和常规药品,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其余养老机构均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定期为老人巡诊,确保入住老人的基本医疗需求。至于价格,宜兴多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实行价格公示,收费比周边同等级城市要低一些。以宜兴苏欣护理院为例,按照护理等级、房型、护理档次等不同标准设置价格,每人每月花费在2500元至4000元。今年71岁的李玲玲给自己算了笔账,如果在家请护工、保姆,加上餐费等,一个月的花销有四五千元,并不比自己现在住在养老机构便宜。截至目前,宜兴有3500多位老年人享受到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

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方面,宜兴的做法值得借鉴。位于宜兴环科园兴业路的护理院,一楼的设置与医院别无二致,前台两位护士值班,走廊两边依次是内科、外科、化验室、药房、康复科等门诊。“入住老人每天能享受到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护士们每天会查看病人情况,并根据医生开出的医嘱,针对老人不同情况开展服务。”护理院负责人曹林祥说,护理院用地原为一家医药公司厂房,处于半闲置状态,在民政、卫生等部门支持下,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了护理院,很好地盘活了闲置资产。

当前,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多相互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不能养老。因此,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医院和养老院,不仅麻烦颇多,而且耽误治疗、增加家属负担。而宜兴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解决了当地老年人来回奔波求医、养老的医养难题。

吸引社会资本 打造养老新业态

清新怡人的生活小区,宽敞明亮的接待服务大厅,设施齐全的医疗保健场所……在宜兴东氿大道与宜浦路交叉口附近的一片群体建筑内外,记者被眼前所见深深吸引。这里是星级酒店?高档住宅小区?还是医院?都有点像,又都有点不像。“这是宜兴的首个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于一体的九如城养老综合体,占地800余亩,是宜兴健康养老产业领先全国的标志性建筑群。”《宜兴日报》资深记者王凌钰说。

九如城养老综合体的先进,不仅体现在配套完善的综合性设施,更重要的是其倡导的“全龄养老社区”理念。据记者实地探访,九如城养老综合体拥有养护院、康复医院、体检中心等养老养生场所,可以较好地满足老年人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特殊照顾、安宁关怀、娱乐教育等一贯制的整体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近年,宜兴依托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九如城养老综合体是宜兴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引进的国内首个定位高端、功能齐全、规划合理的综合性养老项目。

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同时,宜兴积极探索推行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这一新模式。

过去,宜兴的镇级敬老院盈亏都由政府兜底。实施公建民营,就是把敬老院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宜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建民营的优点在于体制活,可提供社会养老服务,盘活镇级敬老院资源,提高运营效益。

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思路,宜兴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方法步骤积极推行养老服务公建民营模式。

去年年初,周铁镇敬老院成为宜兴首批推行公建民营试点工作的镇级敬老院。

多年由政府“包吃账”的镇级敬老院,一旦推向市场,激起了阵阵涟漪。入住周铁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都是由政府供养,在他们的心中“共产党最亲”,现在来了民营老板,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入住的老人及其家属也有忧虑:新来的管理人员是否只顾经济效益,降低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准?敬老院职工也担心:原来政府是“大老板”,现在换了私人老板,自己的收入能否逐年提高?“饭碗”能否保得住?针对这些疑虑,周铁镇政府及时做好改制前后的衔接工作,稳步推进。

新接手的法人代表表示,“接盘”敬老院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看到了社会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实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才是理想的模式,这让大伙吃了定心丸。新管理班子入驻后的第一件事是稳人心,明确向员工表示:现有收入不降低。同时,从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着手,投入数万元改造升级院内设施:地面由防滑防潮的特殊材料铺设;老人坐在特制的护理床上,脚可以轻松着地,避免摔跤;每个墙角用铝合金做成圆弧状,避免老人行走时意外撞伤;厨房、餐厅设施得到完善。为了让老人们吃上“地头鲜”,该敬老院改变原来从超市进货的模式,通过招标,从蔬菜基地进货。

实施公建民营后,老人们还发现了一个新变化:工作人员每人胸前都佩戴了一个统一的标志--黄色笑脸符号。院长周逸芳经常对员工们说:“今天你微笑了吗?不仅要把微笑‘挂’在胸前,更要真正绽放在脸上,让每一位入住的老人都有舒心的感觉。”连给老人们洗澡时,护工也像儿女一样,微笑着拉家常、讲笑话。管理方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一举打破“大锅饭”,激发了员工工作激情,使敬老院内部管理和服务得到加强。

周铁镇敬老院只是宜兴推行诸多公建民营镇级敬老院的其中之一。在宜兴市政府看来,公建民营是解决公办养老机构活力不足等问题的积极探索,按照宜兴长远规划,宜兴公办养老机构占全市养老机构的比例将在2020年下降至30%。

无论是思路想法,还是方式方法,都足见宜兴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可以说,宜兴“文化+健康养老”,真正让养老变成了享老,在那里生活的老年人是幸福的。

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RSS自动集录,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告知于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