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这16件紫砂文房就值一个亿,带你领略紫砂文房的巅峰成就

  • 日期:2016-09-01
微信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这16件紫砂文房就值一个亿,带你领略紫砂文房的巅峰成就

清 陈仲美鼓钉纹方形水盂

水盂,为磨墨时的盛水器皿。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记载:“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可见,这种文房用具是贮水以供研墨之用,其形状多为圆口,鼓腹,也有象生形。水盂古时称水中丞,最早应出现于三国时期。从三国到南朝,总体变化趋势是从扁平到修长,有一个薄而光滑的扁圆形腹用以贮水。到唐代早期演变成敛口,鼓腹,圈足的形状。水盂在宋代十分流行,官窑、哥窑等名窑均有制作,造型古朴典雅。宋以后,水盂更为盛行。明清时期,水盂的制作日见精美别致,融制作者的匠心和使用者的慧心于一体。这种紫砂器型以拟古为基,但又不泥古,敢于推陈出新,这种器型和制作手法也启发了后世的许多紫砂大师,如顾景舟等。顾景舟制壶生涯中有幸接触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历代名作,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吸取并掌握了中国陶艺的博大精华。可见紫砂文化就在这一件件不大的器物之间不断延续传承,从未间断。

水盂除实用意义外,更多的是具有观赏陈设性。它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与文人相对,因此,它必须符合主人的情趣,包括其材质、工艺、造型、纹饰、画意等等。陈仲美所制紫砂水盂由于素雅大方,史籍中多有记载。这件紫砂水盂四方形,直口,上窄下宽,小巧玲珑,周身施有鼓钉纹装饰。呈仿古式,整体厚实敦厚,底部呈方形凹处,即成盂内凸起之方形小块,又在上面吟有“陈仲美制”篆文方印,古拙简洁。陈仲美凭着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在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师古不泥古,借鉴青铜器的造型,古朴典雅,敦厚稳重,做到了造型、装饰和泥质的精美结合,充满文人雅趣。古人云:“笔砚精良,人生一乐”,这件水盂虽小,却构成了一个完整高雅的世界,理应受到重视。

清 陈鸣远蕉叶纹圆形水盂

陈鸣远,清康熙、雍正年间宜兴紫砂名师,一说顺治至康熙间人。江苏宜兴人上袁村人,生卒不详。本名远,号鹤峰、隺村、石霞山人,亦号壶隐。在宜兴紫砂器历史中,陈鸣远是清初第一大家,也是时大彬后最富盛名的紫砂陶人。善作像生器,也喜作仿古器,塑镂兼长,技艺精湛,善制新样。其作品为多年藏家雅士之追求,如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有云:「陈鸣远,名远,号鹤峰,亦号壶隐。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水盂口圆微微向外撇,器形上窄下宽,呈仿古式,造型庄严,肩饰回纹一周,下有倒三角仿古蕉叶纹,底部收平,微微凸起处成圈足,中间题「鸣远」行书款。整体泥质细腻,整体古朴幽雅。

此件水盂实用性与观赏陈设性并重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与文人相对。借鉴古器的造型,古朴典雅,敦厚稳重,做到了造型、装饰和泥质的精美结合,充满文人雅趣。古人云:“笔砚精良,人生一乐”,这件水盂虽小,却构成了一个完整高雅的世界。这种器型和制作手法也启发了后世的许多紫砂大师,如顾景舟等。顾景舟制壶生涯中有幸接触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尤其是受陈鸣远的启发尤甚。他每遇历代名作,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吸取并掌握了中国陶艺的博大精华。可见紫砂文化就在这一件件不大的器物之间不断延续传承,从未间断。

清早期 陈鸣远制紫泥梨皮仿古爵杯

他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进入了艺术殿堂,这是陈鸣远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勋。

这件紫泥梨皮仿古爵杯,双柱较矮,柄饰兽首;深腹微鼓,饰以饕餮纹;刀形足,三足向外略微伸展,典型的商代晚期爵杯风格,泥质细腻挺拔,尤其足部干净利落,表现出青铜器之质感,精细端庄。吟有圆形“陈”篆文印章及“鸣远”篆文方章。爵也称爵杯,古代饮酒,也是我国青铜器中的一大类。据历史记载地位尊贵的人用爵,在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赐给受封者的一种赏赐物。再后来“爵”就成了“爵位”的简称,“加官进爵”也就由此而来。爵杯在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寓意无往而不胜。类似的陈鸣远制紫砂爵杯数量较少,上海博物馆有相似的藏品。

清早期 陈鸣远制仿古紫砂簋

陶艺文化与青铜器纹饰融合的历史由来已久,五代越窑的仿汉代青铜鸟形把杯,宋代汝窑的“三足奁”、定窑的白釉三足樽等都融合了“青铜文化”的艺术特征。明代陈鸣远是最早将古代青铜器纹饰移植于紫砂陶艺的紫砂宗师,拓宽了紫砂艺术的表现方式,既有铜器的内外之美,又不失紫砂陶艺赏玩、实用的价值,把紫砂艺术带到了另一种境界。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器型上不断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古趣盎然。

这件陈鸣远所制紫砂簋在目前所见的陈鸣远作品中极为少见,质感逼真,厚实敦穆。制作工艺细致精美,为紫砂博古陈设佳器。器底行书吟有“鸣远”二字款。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食时使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件紫砂簋圆角,敛口,仿青铜器兽耳,简洁明了,只取上古时代簋造型中浑厚神秘之感,显得庄重大气。簋身并未雕饰复杂的纹样,只在执耳处略施雕琢,庄重而又典雅大方;腹底饰以平行的瓦棱纹,每一层瓦楞皆微微上扬,层层递增,工艺精密细致。泥质紫褐色,坚挺润泽,表现出浓厚的古意,是一件珍贵的陈鸣远所制仿古紫砂器。

明晚期 陈仲美制仿古紫砂牺尊

陈仲美是明代著名的制壶高手,后到宜兴从事紫砂陶艺。陈仲美的紫砂壶作品,别具一格,在《阳羡名陶录》中记载着他“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重镂迭刻,细极鬼工。壶像花果,缀以草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至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记载中看到他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全面陶艺家,又是一个把雕塑和紫砂壶结合得很成功的壶艺家。难怪后人把他的紫砂壶称为“神品”。

这件陈仲美所制紫砂牺尊造型上仿造战国时期的青铜牺尊,气息端正高古。牺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牛;尊则是酒器。顾名思义牺尊即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周礼》将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定为六尊,其中牺尊也称献尊,古时“牺”、“献”同音,都读作“婆娑”的“娑”。在六尊之中,最为华美的就是牺尊。

这件紫砂牺尊并非简单的对牛的简单模仿,而是经过了艺术家的处理。头型比牛略长,耳朵也高高耸起,整个身体筋骨结实、肌肉丰腴。整体造型有牛之壮而更显聪慧、灵动。在牺尊的脊背中间部位,有一个类似酒壶壶盖的一个圆形盖,巧妙地形成了一个半环形盖钮,牺尊背上盖钮之下,就是把酒倒进去的入口,酒存在牛肚子里。而酒的出口,也就是现代酒壶的“流”,则在牺尊的嘴里,古人用牺尊倒酒之时,酒从牺尊嘴里流出,别有一番情趣。制作之精细,构思之巧妙,都是陈仲美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近代 裴石民制田螺

裴石民,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人。早年习艺,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仿真果品最佳。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成熟期间精品之作以中小件为主,造型常以花果植物作借鉴,以超凡的构思,能放能收,简繁匀称,风格清秀不俗,技艺精湛严谨,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这件紫砂田螺由一大一小两个田螺组成,取仿生形之意为之,制作者构思精巧令人折服。包浆厚实,精美无损。小田螺可以作支撑,摆在书桌上平平稳稳,大田螺贮清水,作笔洗之用。两只田螺,各司其职,组合成艺术整体。“两”还应了中国传统的好事成双之意。用料讲究,使用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泥,颜色正合田螺自然本色,尤其是细细镌刻出田螺的螺纹,层迭反复,极为生动形象。器身上还用白砂做出斑点,很写实,侧面吟有朱文“石民”款识。裴石民是紫砂历史上求新求变,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这件紫砂田螺无疑是裴石民所制仿真器物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清 陈鸣远双色葫芦水呈

作为一代紫砂大师,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器型上不断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古趣盎然。茗壶多种多样,特别善于仿生类砂壶的制作,均极具自然生趣。所制仿生手段精巧逼真,烧造火候拿捏精到,实属文房佳作。类似的陈鸣远款紫砂文房具,亦见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佛瑞尔美术馆藏品。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了砂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

此件紫砂水呈造型独特,将文人文房雅趣融入紫砂工艺中,整体作躺倒的葫芦形。葫芦紫泥而制,腹部随形开口,用以盛水。葫芦把向上微微翘起,中部开孔,用以注水,又不易露出,设计巧妙。葫芦身上以段泥塑藤蔓花叶。一根老藤缠绕葫芦束腰处,花叶翻转,形态自然。下方一只小葫芦玲珑可爱,与一片花叶一起共同支撑保持平衡。整体比例匀称,线条分明,转角自然,美观大气。陈鸣远所制仿生器流传至今,已成为珍贵的工艺精品,并广泛得到博物馆及私人藏家的认可,香港罗桂祥茶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海内外著名博物馆均有收藏。整体比例匀称,线条分明,转角自然,美观大气。其中一处印有“陈鸣远”款。整件紫砂水注砂质颗粒隐现,胎壁均匀规整。做工精细,浑若天成,是极佳的文房雅玩。

清乾隆 爱闲老人制内挂釉桃核形水洗

水洗呈半核桃形,一面大一面小,内施天蓝釉,外部深紫色,塑有深深浅浅的纹路,褶皱皴裂的表现极具神韵,将核桃外壳的肌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外壳边缘镌刻有篆书款识“西王母赐汉武桃,宣和殿”另有楷书“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字句,下部刻有制作人款识“爱闲老人手制”。根据《宜兴文史数据》记载,爱闲老人据《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记载,爱闲老人作品流传于英国及西欧各国。之后,爱闲老人镌刻诗款逐渐变成了一种落款方式,多见于清末、民国紫砂器之上。

清乾隆 杨季初制彩泥绘山水渔舟通景笔筒

杨季初,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宜兴人。善制菱花壶,与陈汉文齐名,其传世作品以泥绘笔筒居多,器身以宜兴本山绿泥为体,施以嫰黄泥为表,彩色泥绘并堆砌与外壁。玉璧式圈足,器底钤印“杨季初”篆书阳文款,印文为精细的元朱文。画意以山村幽居为题,立意闲逸悠远,颇有四王之神采,观之赏心悦目。构图上以传统的“三远”为法,远山近树,苍翠重重,山溪潺潺。远处缓坡渐迭,近处嘉木葱郁。田间茅舍,林径蜿蜒,意境高妙,远处一叶扁舟在水中任意漂流,一派宁静清寂意趣。

本笔筒用料考究、画工精湛,可谓是色堆泥绘作品中之传世佳作。彩泥堆绘是用各色泥浆绘于坯体,并有一定厚度,类似印章薄意雕刻效果的一种装饰手法。在技术上有较大的操作难度,泥绘装饰源于旧时的漆器堆雕工艺方法,在已成型完工的,而且保持一定湿度的坯体上用本色泥堆画,局部、细部用专制工具精雕细琢,使之质感强,有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烧成后的泥绘作品,色泽稳定,历久弥新。如坯体干湿度不一致,粘附力差,泥绘图案易脱落,故传世精品较少,乃紫砂装饰工艺中的上乘技法,一般为进呈宫廷御用之器。巧妙的利用泥不同的质感,如薄皴擦描绘石头纹路,用厚重的紫泥表现老树树干的质感,可谓把这种彩绘堆泥的技法发挥到淋漓尽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中有色泥堆绘山水纹笔筒,当是杨季初入贡内廷御用的作品。南京博物院亦藏有杨季初制雪江待渡图笔筒,写尽寒冬萧瑟雪景。这件笔筒与故宫旧藏在形制设色上极为近似,可能为同一批入贡皇宫御用的器物,能存留至今实属难得。

清 陈鸣远花形双色笔舔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梅桩、簪花等等,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这件笔舔以自然的玉簪花姿态而成,四片花叶上又长出大小叶片,叶丛中长出花朵以及花芽,设计细腻,层次分明。从各种叶子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艺术家捏塑的痕迹,配合堆贴和雕刻的技巧,使造型丰富,立体感强。匠家运用了紫褐掺砂和米黄色的泥做笔架,底部吟有“陈鸣远”篆文方印。上海博物馆所藏陈鸣远款玉簪笔架与此件器物非常类似,同是运用了两种颜色和质感不尽相同的泥质,配合相似的技法,以象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谓如出一辙。整体富观赏性,又有实用性,可作摆设,足见其巧思的精妙。

清早期 陈汉文制鸳鸯形水洗

鸳鸯形水洗周身圆形,椭圆口,以一鸳鸯身为器,回首的鸳鸯首和颈作环与口沿相接,亦可起到搁笔的作用,外壁贴泥塑鸳鸯形,间饰莲花和水波纹,鸳鸯在水波中嬉戏,相得益彰。侧面吟有朱文“陈汉文”印章。陈汉文是清代康熙、雍正间的宜兴紫砂高手,传为陈鸣远弟,制器以精雅著称,所作“鸳鸯水注”、“荷叶虾盘”等,形象生动,技艺卓越,堪称上品。贺盘发《再谈宜兴紫砂的两种壶艺风格》(刊《砂艺掇英》下册):「陈汉文,系陈鸣远弟,工茗壶,善铺砂,浑朴不让前辈,制式以精雅著称。北京故宫旧藏的“四方小壶”,式如天鸡,足如传炉,构思奇巧,通体堆以阳文篆字和山水人物,堪称宫廷风格之佳作。」《宜兴陶瓷发展史》(油印本):陈汉文配泥有特长,尤擅铺砂,工艺独特。工制砂壶,亦善做盆。重素式装饰,形体精美。汉文制器,通常在器物底部吟有“陈汉文”三字朱文印章。

此器是陈汉文的代表作之一,身为一整体形鸳鸯,底饰鸳鸯一对蹼足,间饰莲荷,为鸳鸯戏莲图饰,既巧妙,又寓意吉祥,是一件富有浓厚生活情趣的实用品。近似器亦见宋元间制作的瓷器,此类题材和造型在宋元间颇为流行。

清早期 陈子畦制紫砂盘螭龙水呈

陈子畦,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人,善制茗壶,又工文房雅玩,以仿徐友泉为最佳,有贴玉篮树段壶、番瓜壶,并有水洗、水滴、残荷湖蟹、瑞兽等传世。工壶、杯、瓶、盒诸物,为世所珍,相传他是制壶高手陈鸣远之父。

此水呈敛口,圆肩,直腹,器型精巧生灵,工艺细致逼真,器腹至口沿卧一只蟠螭龙,凸眼张口,头耸出器口,作探水状,体躯横亘,长尾上曲,四爪紧贴腹壁,呈出水状,龙须翻卷,矫健有力,犹如腾云戏水。雕刻精微细致。水呈为文房用品,此器制作规整,质地细腻,色泽光润古雅,置于案头,更使书斋增添儒雅之气。

同钤有:“陈子畦”篆文方印的倒子,可参考罗桂祥藏桅子花树段笔筒,见《宜兴紫砂陶器》,香港,202,页61,图版10。

在拍卖上出现同样钤有“陈子畦”篆文方印的螭龙抱水丞例子,可见香港苏富比,儒雅清藴(二)—水松石山房藏珍玩专场,2012年4月4日,拍品Lot186。

清早期 陈鸣远制洒红桃形洗

这件陈鸣远制洒红桃形洗造型为一大一小两个桃子相依,取双吉之意。胎质细腻,宽口,鼓腹。大桃从中间刨开,腹壁部有一红色的桃核,纹路清晰自然,褶皱皴裂的表现极具神韵。外壁贴塑桃枝纹饰,桃纹枝叶茂密,花果同枝,缠绕于器物腹部一周,并恰以桃果、枝叶为足,构思奇特、巧妙,制作精细桃身颜色泛黄,较为浅淡,桃外壁尖处饰有红色斑点,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更平添桃子的生机。整体器形端朴,格调素雅,情趣盎然。

从形制设计上看,陈鸣远跳出当时紫砂制器的局限,以桃的造型为主要语言,其造型源于自然,加以取舍并适当夸张,作品生动活泼,惟妙惟肖,富于美感。陈鸣远这件赏心悦目之作展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艺术家对生活的再创造,开创后代花货先河,这也是陈鸣远的作品被视为珍宝、精心收藏的原因所在。从文化上观看,小小的桃形洗就能把桃的自然生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肌理的泥色,给人以鲜活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它蕴涵了世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从这件器物中能看到陈鸣远独特的匠心和技巧,而且流畅自然浑若天成的器形,使整件作品不显耀工巧,实乃大音希声,大道无形。

清早期 陈鸣远制荷叶形莲瓣洗

陈鸣远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此外陈氏还开创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的设计,尤其是仿生紫砂器的作品,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这件陈鸣远制荷叶形洗造型取自荷叶的形状,阔口,腹部饱满,通体为紫褐色,远远看去就像一片迎风舒展的荷叶,筋脉清晰可见,彰显一派盎然生机。让人有风送荷香扑鼻来之感,品茗把玩令人心醉。底部吟有“陈鸣远制”印章,带有刻有莲蓬与莲枝随形木座,枝叶穿插错落,雕刻细腻精致,与器物相得益彰。此件水盂实用性与观赏陈设性并重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充满文人雅趣。做到了造型、装饰和泥质的精美结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案头雅玩。

清乾隆 陈觐侯制洒红团龙寿字纹贡碗

陈觐侯,清代乾隆时宜兴紫砂名工。生卒不详。工治壶,亦善做碗、盘等器皿。所制精细工整,造型优美。口微外撇,弧壁,圈足,整器造型灵秀。外壁腹部正中划分出一段空间,空间内以贴花工艺模印夔龙纹一周,口沿为一圈寿字纹,纹饰清晰,极具立体感。紫砂模印贴花技法,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有制作,此件模印纹饰工整、精细。泥料精炼坚致,器胎均匀规整,塑撇口碗式。口沿围线,口沿下束带一圈,印花寿纹,纹饰精细,碗身中部贴饰团龙纹,等距相间,简洁素雅,高圈足起线,碗底中心钤四字阳文篆书印章款“陈觐侯制”。此碗制作工艺精湛,带有明显的宫廷气息,属宫廷紫砂贡碗。

清乾隆 仿树桩紫砂随形大花盆

这件仿树桩,紫泥材质,作梅桩形,外壁凸雕瘦骨嶙峋的梅树,二斜出枯枝上似有花苞点点。老干发新枝,象征衰而不老。以截断的树桩为造型,是宜兴紫砂的常见器形之一。此件花盆雕塑生动,树节栩栩如生,得梅之神韵,意境深邃,有如根雕之艺术效果。匠家在已有的梅桩盆形上进行提炼、加工、改造,以梅桩树干为本,精心刻划梅之瘦骨傲霜、不畏艰辛的灵性,虬曲挺立,构成一幅美妙的写意画。树桩褶皱布展有序,连盆底部都有参差错落的树洞于其中,看似眼花缭乱,复杂无比,但是把玩欣赏十分得体,不得不令人赞叹技艺上高明,正所谓“千奇万状信手出,鬼斧神工难类同。”

本文章内容来自网友投递或者新闻源自动集录,本文章所涉部分图片搜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rights@taohuren.com 联系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